2010年中國郵政共發行紀特郵票30套,而每套郵票票名在全張邊紙的位置上設置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五類:
一、票名印在全張邊紙的左上角。1號票位的上方——簡潔、醒目。這種樣式又可分為四種:多數采用宋體字或黑體字印有郵票票名,如《/1》、《/1》特種郵票,這種設置得到集郵者的普遍認可,統一、諧調,便于撕票、保存、欣賞;如/12010-20(4-1)T、(4-3)T票名采用藍色字體,(4-2)T、(4-4)T票名則采用紅色字體印制,一套郵票票名出現兩種顏色印制,實在不多;再如/1只有2010-17(2-1)T票印有票名且為紫紅色;/1的票名中“周年”兩字橫跨到全張“2號票位”的上邊紙。
二、票名印在全張的上部。這種樣式可以分為三種,如/1,票名印在上邊紙的左中部,為金色粗體字;如/1,票名印在上邊紙的中部,為紅色粗體字;如/1,票名印在上邊紙的右前方,為藍底反白藝術體印制。
三、票名印在全張的左側。如/1,采用粗體字加毛體字,且毛體字為深紅色;如/1,票名采用淡黑色粗體字。
四、票名印在全張的右側。如/1,采用藝術體且“珠江風韻·廣州”加“〔〕”,這款設置方式首次出現;再如/1,采用隸書體并加圖飾。
五、票名印在過橋票上。如《/1》,采用金色粗體字。
縱觀2010年全張票名的設置,設計者大都能遵守“大版全張票只留有白色的邊紙而小版張則印有精美的圖飾和文字等信息”的原則,但也有設計者獨具匠心,把票名設計到了全張的左、右兩側以及上部、過橋票上,形成了百花齊放、爭奇斗艷的現象。郵票票名采用跨印、邊紙較寬且印有精美的邊飾圖案,是2010年全張票名設置的典型代表。
郵票邊銘研究是對郵票紙邊上所印的銘記的研究,研究內容包括發行單位銘、印刷廠銘、枚數銘、郵票名稱銘、圖案名稱銘等(《中國集郵大辭典》第137頁)。郵票名稱銘我們俗稱票名,對郵票本身來說不僅起到了畫龍點睛、神來妙筆的效果,集郵公司內部業務盤點也起到了一目了然、事半功倍的效率。因此,“郵票的票名”被廣大集郵愛好者戲稱為“全張郵票明亮的眼睛”,給許多的集郵者尤其是專題集郵愛好者對大版張票名收集、整理、研究帶來了濃厚的興趣。
郵票設計者應把握好郵票版面的有效利用率,大力倡導節約資源風尚,因為發行紀特郵票大版張的主要目的是破版后供給廣大集郵愛好者和滿足郵政通信領域的需求,因此大版張的邊紙要適宜,不必作過多的圖文設計。而小版張則要充分利用好邊紙較寬的特點,創意、設計要極其考究,說明文字要言簡意賅,內涵豐富,信息量大,要真正地烘托出郵票的主題,相得益彰,真正提高了小版張的文化品位和欣賞、收藏的價值。
為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和諧社會,設計者在設置全張票名的時候應注意一些細節,盡量避開“跨票位”的方式設計,在撕成單票的時候就失去了票名應有的意義,造成了支離破碎的視覺效果,尤其是各集郵公司年底的年冊大戰,經過精心設計的美輪美奐的全張票名、邊飾圖案等待需要研究的信息被無情撕破、扔棄,堆積如山,觸目驚心!造成郵票專用紙張、油墨資源極大的浪費;設計者還考慮到票名應成為郵票版張的一個整體設計要素和重要的欣賞元素,從不同的角度為傳統集郵者提供版式特征的研究;設計者應充分利用四個邊紙,增加發行單位銘、設計者銘、枚數銘、圖案名稱銘或與該套郵票有關的文字圖飾等,2010-1《庚寅年》全張的邊紙圖飾為我們提供了很多信息。設計者應統一在每版全張的1號票位的上方設置該套郵票的票名,就好比“北京郵票廠”等廠銘固定印在全張相同的位置一樣,或用公眾默認的簡單文字表示的形式印制!
/1全張左邊紙的“寬闊地帶”如能豎印4枚郵票,那么利用3枚被扔棄的廢邊紙就能再印制整張12枚的全張;/1全張的右邊紙如能豎印3枚郵票,那么利用4枚被扔棄的廢邊紙就能再印制整張12枚的全張;更何況還有被無情“拋棄”的設計精美的過橋票!作者:侯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