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市為何如此之火?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大政策的引導
去年開始,報紙、電視陸續開始較大篇幅地報道郵市。報道郵市的萌動、報道郵市的賺錢效應。央視和好幾個黨報皆有。這都是黨的喉舌直接發出的聲音,也就是政策的導向。
政策為什么要把資金往郵市導?竊以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利息不能老加。金融危機將美國這個全球老大弄得灰頭土臉,但餓死的駱駝比馬大,美元霸權的架構依然在,于是,美聯儲的印鈔機瘋狂運轉起來,美其名曰:寬泛的貨幣政策。用印鈔機掠奪全世界。這個政策一出臺,全球,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為了穩定本國貨幣及出口,只能讓本國貨幣貶值,讓原材料漲價,于是,通貨膨脹來了。但該脹的脹,不該脹的不能脹啊,一斤米漲到100元人民幣就問題大啦,再說,這么明目張膽的掠奪也太無恥了。所以,不能讓大家把所有的錢都拿出來搶購東西,于是,提高銀行準備金、提高利率,讓銀行的貸款出不來、讓老百姓的存款盡量少貶值。但利息不能老加呀。第一個不同意的是各大城市的各級政府。現在一個中等城市,哪家沒有幾百上千億的貸款?加一個點,要增加多少億的利息支出呀?!受不了。第二個不同意的是中小型企業。出口垮一大半了,好多企業靠貸款剛緩過氣來,利息加多了,只能看著垮了。第三個不同意的就是廣大的購房族。加一個點,勉強;加兩個點,撐著;加三個點,對不起,真供不起了,把房子交給銀行吧,看金融危機或更大的危機在中國上演。后果不是垮掉“二房”那么簡單了,多少“房”都得垮掉。所以,利息不能老加。
2、房價不能再漲。算算看,現在一些大中城市買一套房要耗盡三代人的積蓄(當然是指一般的工薪階層)。房價再漲會產生多大的危害呢?
(一)、讓政府陷入依賴房地產的深淵。現在一些城市的財政收入超過70%來源于土地與房產稅,這種畸形結構,使政府對發展房地產是欲罷不能。一方面迫于民生的壓力要打壓房價,一方面又依賴于房地產收入發展基礎設施和完成面子工程,兩方的壓力都大,而加上地產商的攛掇和利誘,再加上GDP比拼的游戲規則,政府,對飛漲的房價只能聽之任之,從而落入越調越漲的怪圈,陷入依賴房地產的深淵。
(二)、加速社會階層的兩極分化。富者越富,窮著越窮,這就是這幾年房地產經濟帶來的最大惡果。在中產階級數量達不到社會穩定基本要求的時候,這種差別越大,社會穩定的離心力就會越大,會危及到整個社會的平穩發展(不敢多說)。
(三)、加速地產泡沫的形成和破裂。現在全國的大多數大型城市已形成地產泡沫,如果房價再漲,就會帶動中型城市房產泡沫的迅速形成,大中型城市的房價再比價上漲,就會形成倍數效應,泡沫就會隨時破裂。這不是聳人聽聞,你去看看現在城市周邊的商品房,很多入住率不足30%;你再問問那些中等收入以上的家庭,有幾家沒有三套以上的房產?當房子不斷增加,碰上人口減少、經濟滑坡和社會不穩定中的任何因素時,累卵勢必滑散一地。
所以,房價不能再漲了。
3、股市不可大漲。股郵兩棲的朋友別生氣,不是不漲,個股機會多得很,但中國股市近幾年絕不可大漲,更不可暴漲,為什么?
(一)、壓制熱錢流入和流出。從05年至今,通過地下錢莊和虛假貿易進入我國的熱錢太多了,保守點幾千億美金,大膽點超過萬億,這有很大部分不在國家外管局的統計之例。由于我國對現金的管理不嚴、反洗錢法執行不力,給這些資金很大的生存空間。他們首先賭的是人民幣的快速升值,其次賭的是房產與股市的快速上漲。如果讓這些熱錢迅速賺到一倍甚至幾倍的利潤,然后迅速撤離,那就意味著全國人民為他們打一年甚至幾年的工,并且這種攫取是摧毀性的,就像當年亞洲的金融危機。
(二)、保護脆弱的金融體系。我國建國60多年,真正與國際接軌的金融體系建設約30年,金融管理的經驗不足;股市發展也只有30 來年,這兩年發展較快、發了些大盤股,前幾年整個股市的市值還不夠美國一個對沖基金買的,資金的力量不大。股市一旦大漲或者暴漲,銀行里的錢總有辦法跑到股市里來。要知道,一個樓盤的融資大都是以億計算的,利潤也一樣,你去問問身邊熟悉這方面事物的朋友,股市好的時候,有幾個房地產項目的資金是不進股市的?連鎖超市和汽車經銷商等也一樣。還有,一些上市公司的關聯公司里有專門的炒股部門......如果這些資金一擁而入,形成股市泡沫,只要壞掉30%,中國的金融體系就完了。所以,上了6000點,北京急啊,《人民日報》上寫,《新聞聯播》里喊,總算跌了。
(三)、保護廣大的中小散戶。中國人跟美國人不同,他們的中小資金都是交給基金公司去操作的,我們的中小資金大多自己玩。一是不相信別人,二是自己體驗操作時的快樂和痛苦。所以,自有股市以來,每周開戶數成了股市風向標,現在動輒以十萬計。但是,專業就是專業,并且,大資金可以控制股票,并具有更大的自救能力和強大的分析判斷能力,這是小散們無可比擬的。大資金只可能相互傾軋而死(包括共同制造泡沫),而在此之前,他們都在串通、密謀如何賺小散的錢,所以才出現7:2:1陪平賺比例。這在股市泡沫不大的時候中小散戶麻木地接受了,而泡沫破裂,就會成為一種集體痛苦,或會演化為一種不安定的力量。
所以,就算中國經濟每年增長近10%,中國的股市在2010年依然是全球最爛的股市之一。
當利息不能老加,房價不可再漲,股市不可大漲的時候,政策把投資、投機資金導向哪里去呢?收藏品市場是絕佳選擇之一。
二、郵政扶植
自1997郵市大潮之后,郵票發行慢慢滑入低谷,集郵大軍由2000萬銳減至200萬。這個過程既是郵政痛定思痛的過程,也是郵政重整旗鼓的過程。三次銷毀、確定新的發行模式、明確發行期、發行小版、贈送黃版、遴選大批優秀郵票題材、開設大量集郵服務點,這些都在客觀上刺激了郵市的復蘇。郵政為何要下如此大的決心重整郵市呢?
1、深深明白了郵市對郵政的意義。郵政固然可以搞“郵資到付”,但沒有郵票的郵政是蒼白的、沒有生命力的、也是沒有文化的。郵票發行屬于文化產業的范疇,如果郵政只蓋個“郵資到付”章將郵件寄到客戶手里,而放棄郵票發行,那就丟掉了郵政的半壁河山。而郵票發行必須有廣大的群眾參與,廣大的群眾參與就必須有一個良性發展的市場,因此,一個健康發展和充滿活力的郵市對郵政至關重要、意義深遠!
2、這個產業有著豐厚的利潤。據網友說,一張全息小版印刷費用要40元,費用很高,但賣出來60元,郵政肯定沒虧本。而一個拇指蓋大小的紙片賣3塊5塊,甚至10塊,那是肯定賺大了!當然,本人不知道這個餅子有多少刀子在切,但沖著這塊肥沃的土壤,郵政的領導們培植幾朵美麗的花,插在頭上或是別在胸前那也是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的事(對不?)。
3、不想被釘在歷史的柱子上。耶和華釘在十字架上的時候,靈魂得救了。當一個機構因為某個人的原因無法延續,你自己不想記住,單位的日志中不寫,人們心目中的陰影你是擦不掉的,你將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成為日光月色中鄙視目光的標靶。郵政的領導絕不想成為這樣的人!有人說郵票過時了,可你知道嗎,歐洲的摩納哥,只有兩個產業支撐這個國家,一是旅游,一是賣郵票,因為郵票除了寄信這個實用性外,還有藝術性。如果郵票不寄信就沒用了,那么,《蠟筆小新》上了電視后,書還有人買嗎?
三、熱錢的必然選擇
最近兩年來,不少先知先覺的資金已經在郵市建倉,到去年下半年,已是你追我趕,爭先恐后,大批熱錢殺進郵市。為什么熱錢要選擇郵市呢?
1、洼地效應明顯。14年,中國人的平均身高都長了,更別說小蔥與大蒜。股炒過了、地炒過了、房炒過了、字畫炒過了、錢幣炒過了、蘭花炒過了、都高高在上了。有些已明令禁止炒作了。而那些沒人炒的,價格也漲十倍八倍了。而唯有郵票,很多品種打折,很多品種地板價,絕大多數品種擁有廣闊的上漲空間,吸引投資的洼地效應明顯。
2、眾多優質的待拓資源。稀缺性極佳的小版,價格幾十塊;沉淀性極好、史無前例的贈送黃版,最高七十多塊;題材、防偽兼具的絲綢小版,大多幾十塊;歷史悠久、書香四溢、人見人愛、愛不釋手的書法系列小版,上百的只一款;喊破了天的改革開放雙聯,也只八十來塊。型張、小票不說了,好東西太多,象天上的星星,數也數不過來……中國深遠的歷史文化積累,中國郵政幾十年的嘔心瀝血,為我們的集郵市場留下了浩如煙海的題材!
3、誘人的賺錢效應。資金是趨利的,就像大海中的鯊魚,聞不得血腥。去年幣市的狼煙,燒出了十倍的利潤;去年郵市的牛刀,試出過滿心的歡喜。報紙來了,電視來了,很多久違的郵友又回來了……
郵市,又開始火啦!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作者:卓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