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區郵票是指1930年至1950年20年間中國人民革命戰爭時期各革命根據地、解放區發行的郵票。這一時期共發行了450多套2230多枚郵票。這些郵票發行數量和品種之多,在世界郵政史上是罕見的,在世界郵票史上是珍貴的,已成為國內外集郵家尋求、收藏、研究的對象,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重要的文物價值,其設計、印刷及郵票本身的要素具有別具一格的特點。
一、郵票發行時間和地區的劃分:郵票發行時間按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三個時期劃分,各個時期發行的郵票原則上以各革命根據地、解放區區域劃分。其中,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分為赤色郵政、蘇維埃郵政兩大部分。
二、郵票名稱:解放區郵票的名稱較為復雜,凡是有正式文件的,以文件的定名為準;沒有正式文件的,非加蓋改值郵票,一般以郵票上的紀念文字或郵票圖案全名命名,加蓋改值郵票,一律以加蓋的主要文字命名。凡是一個發行單位先后發行的同圖案的郵票,以其發行時間先后為序,分別冠以“第一版”、“第二版”等;凡是一個發行單位先后發行的加蓋文字相同的改值郵票,以其發行時間先后為序,分別冠以“第一次加蓋”、“第二次加蓋”等。各根據地、解放區下屬較小的地區或單位發行的郵票,分別冠以地區或單位名稱。
三、郵票規格:解放區郵票的票幅一般較小,大票幅的郵票較為少見。僅見以下幾種大票幅郵票:《抗戰勝利紀念》郵票,35毫米×42毫米;《中國共產黨二十六周年紀念》郵票,37.5毫米×46毫米。此外,還有《冀東區改值》郵票。
四、郵票圖案:郵票圖案簡潔、樸實是解放區郵票的顯著特點。圖案多由郵票設計者直接繪制,以素描畫像為主,少有攝影、油畫、浮雕等作品。
五、郵票面額:由于解放區郵票發行單位眾多,各根據地、解放區使用的貨幣及其價格不同,故解放區郵票的面值和貨幣種類多種多樣,不盡相同。郵票面值種類小到幾分,大到上萬。例如《贛西南赤色郵票》全套3枚,面值分別為1分、3分、8分;《加蓋“蓉人民幣”包裹印紙》的面值分別為1000元、3000元、7000元、30000元、50000元、70000元、100000元。此外,《閩西赤色郵票》的面值為2片、4片。“片”系閩西方言,1片即銅元1枚。以片為郵票面值面額名稱,實在少見。面值貨幣單位一般以“元(圓)、角、分”相稱,但各區使用的貨幣并不相同,其價格比值也不一樣。
貨幣種類有晉察冀邊區幣、冀南幣、長城幣、北海幣、西北農民幣、華中幣、東北幣、關東幣、中州幣。當然,解放區郵票貨幣最多的還是人民幣,此外還有閩西的片。
郵票面值的表現方式一般采用漢字大寫和阿拉伯數字相結合的辦法,置于郵票的四角、兩側或底部。
六、郵票印刷與紙質:解放區郵票的印刷單位多為報社、書館、書店。刷色以單色為主,多色套印較少。印刷版式有油印、石印、凸版、凹版、平版、膠印、雕刻版等多種形式,很少用影寫版、影雕套印。
印刷用紙有白紙、道林紙、草紙、稿文紙,個別采用水印白紙。郵票背面一般不刷膠。印刷方法簡單,印刷紙張粗糙低廉,刷色單一,是解放區郵票又一顯著特點。
七、郵票齒孔:前期發行的解放區郵票以無齒孔居多,后期發行的則以有齒孔居多。有的郵票,甚至一套郵票或一枚郵票分有齒和無齒兩種。有些郵票在印刷發行時并未打孔,個別郵局為使用方便而加以打孔。齒孔有光齒、毛齒和點線齒三種。有的郵票的齒孔不規則,一套或一枚郵票中有幾種不同齒孔現象。
此外,解放區郵票還有發行量小、發行日期和設計者不詳、使用范圍局限等特點。
綜上所述,我國解放區郵票具有發行單位多、票幅較小、圖案簡單、面額多樣、刷色單一、紙質粗糙、印量較少等特點。這些特點產生的原因是由于當時條件、環境造成的。這個時期正處于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艱難歲月,郵票印制條件相當困難,材料奇缺。由于它產生于烽火連天的戰爭年代,保存下來實屬不易,加上時間久遠,更使其彌足珍貴。雖然簡陋單調,印制粗糙,但絲毫不影響其文物、收藏價值,它是中國郵票和世界郵票史上一朵光彩奪目的奇葩。(雷華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