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清朱云朋先生的郵集在2006年浙江省郵展時獲得了一框類一等獎,全國郵展上又獲得了二等獎。筆者不久前細細拜讀了該郵集,認為是一部很不錯的郵集,今特向大家作一介紹。
一、選題新穎
選題比較新穎,在以往的全國郵展上,我們曾見過《牛》、《牛的故事》,《養牛》還是第一次見到。朱云朋的《養牛》是在他的一框郵集《養畜》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養畜》曾獲2003年濟南一框郵集全國邀請展綠寶石獎。改為《養牛》后,題目變小了,更適合于一框郵集。《養牛》的重點在于“養”字,所以作者緊緊扣住“養”,把綱要分為四章——“家牛的來源與種類”、“養牛的前期準備”、“牛的飼養”、“養牛的目的與作用”,四章里又分為十四節,劃分準確,重點突出,生動地向我們介紹了養牛的相關知識,知識性強,趣味性高。
二、郵品豐富
整部郵集共展示了30多個國家的113件郵品,其中有2枚試模印樣,5枚試色印樣, 7枚齒孔移位票,1枚鑿孔樣票,1枚比利時廣告副票,2枚漏齒票,1枚郵票設計圖稿,2本小本票,16件早期郵資封片,1枚意大利B.L.P信卡,1枚比屬剛果片,1枚美國航空微縮明信片,郵品種類多,早期郵品多,涵蓋國家面廣,達到了專題類郵集郵品多樣化、多國化的要求。作者還巧妙地用1枚牛車搭載實寄封來說明牛作為交通工具的特殊作用——郵運信件。
三、故事有趣
專題郵集要講故事,這已成共識,故事講得越精彩,越受歡迎,但也有一個原則——要利用郵品上的專題信息來講故事。郵品的運用與故事情節的展開要互相交映、相得益彰。遍觀國內一些專題郵集,其中郵不對文的也比比皆是。今縱觀《養牛》郵集,我們欣喜的發現,作者能充分地運用郵品上的專題信息來講故事,每一個情節的描述與郵品的擺放都能恰如其分。如第二張貼片“馴化野牛”這一節,作者用1929年加拿大2C郵資片(專題信息為一頭高大的野牛)來講述“靜謐的森林里,居住著人類的朋友——野牛”,接著用兩枚齒孔移位票(專題信息為高大的肌肉豐滿的野牛)來講述“它體形高大”、“肌肉豐滿”,再用一枚西班牙郵票(專題信息為一人騎著馬在刺殺一頭牛)來講述“出于對牛肉的渴望,古人對野牛進行無情的捕殺”,然后用一枚阿拉伯郵票(專題信息為一人騎在馬上放牧牛)來說明“并把多余的活體進馴養”,最后用一枚希臘1901年郵資片(專題信息為古人以牛祭祖)來講述“古人把所養的牛用于祭祀活動”。整部郵集都是這樣,故事的講述都是通過文字與郵品的和諧統一來展示情節的,而且故事的講述既有一定的邏輯又有一定的趣味,如“牛的飼養”、“牛病防治”“娛樂—斗牛”等章節,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其中要數“牛病防治”這一節編得最精彩,最有創意。
四、外觀清晰
郵集評審時外觀的總分是5分,一般郵集都會力爭拿到4—5分。《規則》對“外觀印象”要求“陳列清晰;說明文字清晰;展品整體的美學均衡。”我們對照《養牛》郵集,前兩點做得還是不錯的,但“展品整體的美學均衡”卻還有欠缺,特別是有些貼片面上郵品擺放得多了一些,給人一種擁擠感,影響了整體的美學均衡,郵品疊壓的貼片多了一點,共有5張,第9頁上的中國美術郵資封有些臟兮兮的感覺也影響了外觀。
五、建議
1、前言有點散雜,中心不夠突出,意思不夠清晰。作者原想把整部郵集的內容都寫出來,其實大可不必。前言要言簡意賅,不用面面俱到。“野牛自古就被祖先所馴養”這句話也不夠準確,“自古”是什么時候,是指有人類以后呢還是更早的時間。有人類以后就馴養野牛嗎?顯然不是的。眾所周知,只有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人類才慢慢地開始飼養捕獲的動物。不妨這樣修改:養牛是人類的一大創舉,無論是遠古還是現代,人們通過養牛既獲取經濟價值,又提升了生活質量。當你品嘗著牛肉的美味,品味著牛奶的清香,品賞著斗牛的樂趣時,你是否應該去了解“養牛”呢?
2、整部郵集的章節之間不夠流暢,轉承有點生硬。我們從頭到尾細細地讀整部郵集會發現,這四章是一章管一章的,彼此之間沒有什么關系,建議作者能否在章與章之間,節與節之間考慮用一句承上啟下的文字承接下來,這樣會使整部郵集有渾然一體的感覺。
3、細節還需推敲,如“2.2飼料的配備”一節中有一句“小麥的副產品”也令人費解,筆者一下子就不理解這是指什么?4.4“提供輕工業原料”這一節的奶糖、奶酪應該是食品要放在前一節里,最后一張貼片里的極限片畫面講的是奔牛節,但文字說明卻是斗牛。
4、外觀制作還要花點工夫。有的貼片上郵品擺放得有些擁擠,影響了外觀。
作者:李少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