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集郵報》與網絡集郵研究會聯合舉辦的“我與網絡集郵”征文活動,歷時10個月,順利落下了帷幕。我有幸擔任這次征文的評委,認真拜讀了入圍的35篇作品,受益匪淺。社會的進步,產生了集郵;時代的發展,出現了網絡,兩者結合,誕生了“網絡集郵”。一篇篇表述網絡集郵者心聲的文章,讓我悟出一個道理:網絡因集郵而更加豐滿多姿,集郵因網絡而更加精彩紛呈。
入圍作品以記敘文體為主,共性是大都以第一人稱“我”寫作,以個人親身經歷、體會講述為集郵學電腦、用網絡搞集郵的故事,讓人讀起來感到分外親切,感人。在《網絡傳深情 郵友遞厚意》中,邱盛給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母親患癌癥,為了籌集巨額治療開支,他在網上發帖變賣自巳珍藏郵品??鞓芳]網在第一時間發出倡議書,號召網友向邱盛獻愛心,并為他開設“愛心義拍大廳”。 一封封郵件傳遞著真切的慰問,一件件拍品在網上相繼成交,一筆筆善款從四面八方匯來……。故事讓我們感受到:病魔無情,人間重情;郵品有價,郵情無價;郵人愛心,網絡神奇。程文高《背上電腦辦郵會》所講的故事格外生動:2006年,他正在籌建網絡集郵研究會、籌辦郵刊《博客論郵》的緊急關頭,接到了一家公司的聘請,要他立即上班。一邊是賺錢謀生,一邊是義務辦會,考慮再三,于是背上電腦來到珠海,上班、辦會兩不誤。2008年,80多歲的岳母病情加重,照顧父母是做子女應盡的義務,他再一次背上電腦,渡過瓊州海峽,來到海口老岳母床前。這期間,程文高已擔任網絡集郵研究會會長,繁雜的會務工作都是在老人病榻前處理的。建會與掙餞,辦會與盡孝,“背上電腦”,兩相兼顧。文章讓我們在看到作者對集郵的執著、對親情的重視,認識到電腦、網絡在集郵者生活中的重要性。
征文中,有不少具有知識性、趣味性的作品,寓豐富的網絡知識于生動的故事之中,讀起來既忍俊不禁,又學到了網絡集郵新理念和技能。楊文忠的《我制作的個性化網絡明信片》通過介紹他三次制作個性化“網絡明信片”的過程,體現出網絡集郵者與時俱進的探求精神,同時又向讀者介紹了這一網絡新型郵品及其制作要領和方法。韓亞林是一名警察,他的工作之一是抓盜賊,他集郵的專題又是“盜賊”。在《網絡助我抓“盜賊”》中,講述了他通過淘寶網、易趣網及經營外郵的網站,利用網友給他提供的信息尋覓“盜賊”票品的故事,懸念迭起,趣味盎然。運用互聯網收集“盜賊”票品,可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幾年下來,韓亞林的《防盜》一框郵集已見倪端,獲公安部郵展金獎。周渤海的《我的網拍,我的“中心倒印”》文章給我們講述了一個緊張、剌激、精彩而耐人尋味的“網上尋寶”故事:在國際互聯網上參加大洋的網拍,幾經較量,終于在截拍前的20分鐘拍到了久已心儀的“中心倒印”長頸鹿郵票。文章既讓讀者認識了這位“郵癡”,又了解到“網拍”是怎么一囬事。類似這樣具有趣味性、知識性的文章還不少:宋冀平的《用QQ和MSN聊集郵 》說的是利用QQ與MSN平臺,與郵友開展語音、頻視聊天、交流的故事,讓我們了解到不少利用網絡優勢,開展集郵活動的手段,激發我們對網絡集郵的喜愛。高曉恩是集郵界的一位網絡高手,他以“博事候” 為網名的博客開的十分紅火。由于他參予《河北集郵》辦刊,通過網上報名,成了洛陽世界郵展的注冊記者。世展期間,他為釆訪、攝影,報道而奔忙,獨家報道散見于郵報郵刊,于是寫出了這篇《過了一次高級網癮》。文章以樸實無華的文字描述了他的這段傳奇經歷,讓人在分享他成功的同時感受到網絡集郵的神奇和魅力。
一篇好的文章,除了在閱讀過程中得到享受外,更為可貴的是讀后能啟迪思維,受到教益。在入圍征文中,有一半以上是出自老年集郵者之手。他們的文章大都書寫學電腦,用網絡的過程,具有文風樸實、敘事真實、說理通俗的特點,讀后為他們與時俱進搞集郵,“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所感動,激發了讀者對網絡集郵的向住和更好掌握計算機技能的決心。張思儉是一位七十高齡的老人,他自如地遨游于網絡集郵世界里,成功地編組十余部郵集,在各類網絡郵展中頻頻獲獎,令人佩服、敬仰。在他的《網絡郵展引領我走向網絡集郵》文中,有一段為了參加網絡郵展,他提出買一臺新電腦,家人不同意,他競喊出“集郵是我唯一的愛好,不換電腦我死不瞑目”令人震耳發聵的“誓言”,一個對集郵這樣癡迷執著,如此憇態可掬的倔老頭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在入圍征文中,有篇叫《老孟頭兒學“巧”》的作品特別有趣,以年輕人的視角寫一位老集郵家“老孟頭兒”故事:80歲的老人與80后的青年較真,老“革命”遇到了新問題,起因皆為不會電腦,不懂網絡。這篇疑似小小說的作品,人物活鮮,故事精彩,反差強烈,笑料不斷,讀后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集郵者學電腦、用網絡,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新潮流。
征文活動在集郵界引起了較大反響,為宣傳、倡導網絡集郵方式,深化網絡集郵活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為報社與民間郵會聯手搞活動,報社與讀者搞互動作了有益的探索。
這次征文的主題是“我與網絡集郵”,但一些文章講得更多的是學電腦,內容偏為“我與電腦”,而電腦只是整個網絡集郵開展必備的工具,切題不夠。此外,文章體裁還應多樣化,議論文、論說文、文藝作品少了些。最后,引用我在《無“網”而不勝》一文中的幾段話作為夲文的結束語:時代在發展,社會在前進,離開網絡,將一事無成,集郵也不例外。無“網”而不勝,是集郵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中國的網絡集郵健康發展,我們鐘愛的集郵事業將會更上一層樓。作者:賴景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