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一個中午,我隨上海楊浦集郵協會來到杭州市民之家,觀摩2010中華全國集郵展。
郵展大廳一排排展框,令人目不暇接。我初涉郵展,面對前后左右一框框郵品,一時不知從何著眼,見楊浦集郵協會韋老師迎面過來,我禁不住“呵呵”一笑,便跟著他觀賞起來。韋老師指著郵票上方的一行字,說,這些字是簡述了這張郵票的主題,而郵票下面的一行字,是對這張郵票的補充說明。經他點撥,我茅塞頓開,漸漸品出點味來。韋老師有經驗,說看郵展要從主題性、多樣性、藝術性著眼,有所選擇,重點觀摩。郵票世界浩瀚無窮,要想從頭到尾,一框不差看過來,時間也不允許。他風趣的比喻,看郵展像看小說,一框就是短篇小說,或者是微型小說;多框就是中篇小說,或者是長篇小說了。有讀者喜歡言情的,也有讀者喜歡武俠的,還有讀者喜歡偵探的,郵票的體裁同樣不拘一格,讓廣大集郵愛好者各得其所。
站在紀念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紙的發明者蔡倫的錯票展框前,韋老師考我了,要我分辨郵票錯在哪里?我仔細分辨,看出其中一張公元后多了“前”字,按年代推算顯然錯了,另一張相同錯票則匪夷所思,居然被信銷了,在市面上流通過,可見一字之差,蒙過了多少人。其間,我還看到國外的一張錯票:一位母親抱著孩子的倒印。不過,錯票上面打印著一行字:這樣抱孩子就很危險。韋老師對收藏者如此巧妙處理錯票,大加贊賞,諫言生活中可不能犯這樣的錯誤。
我們這邊看得津津有味,那邊又來了一位老者,問我們看了紅印花、庚申猴票沒有?被他提醒,我們邁步而去。作為中國集郵學界中的一門“紅學”,展廳中各面值的紅印花郵票裝幀了好幾框,顯出氣勢。紅印花票本身不是郵票,而是清朝海關的一種票據憑證。1896年清朝郵政正式成立,郵資由銀兩改成洋圓,這樣郵政試辦時期的郵票就不適用了,為了應急,就把海關庫存的“紅印花”稅票臨時加蓋成郵票使用。在庚申猴票框前,有人說面值8分的庚申猴票價格再創新高,發行30年來首次突破萬元。庚申猴票為郵市風向標,使廣大集郵愛好者看到了低藏品未來龐大的升值空間。今天,我不僅親眼目睹,還了解了這二款郵票的由來和價值,心里幸喜。
從郵展大廳,到市民之家長廊,一路聽著老師的講解,覺得一件件郵品,藏著一個個故事,饒有趣味。臨走之前我沒忘記在郵箱前,為自己寄上蓋有郵戳的杭州2010中華全國集郵展覽開幕日紀念封,以及青少年日、新光日、頒獎日等明信片,同時借用一句“方寸包羅萬象,郵票投資增值”的話,作為我觀摩全國集郵展心得。作者:龔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