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看到一位博友的博文寫到:集郵某報刊登了他給報紙提的意見,同時也貼出其他一些郵友提的意見。我看完這篇博文后也有所思地跟了一貼。事后總覺著思語未盡,想起今年上半年,我曾經也曾有感地在自己博客上寫過一篇“一分鐘看完《中國集郵報》”的博文,看看是眾口難調,辦好一份集郵者都喜歡的報紙真難!
看集郵報紙上琳瑯滿目的版面名稱,它既要考慮照顧各集郵年齡段的人,又要考慮照顧各集郵階層的人,各集郵群體的人……這些都要前后、上下統籌兼顧,希望大家都有自己喜歡的一部分,集郵報紙需要讀者,希望讀者也喜歡集郵報紙。
這些年,集郵報紙訂量上不去,固然有集郵大環境因素影響,可是,一些金桿、銅桿、鐵桿郵迷對報紙也有意見,這就值得思考:是版面劃分沒有考慮周全,還是質量、編輯、定位問題?
下面根據我這些年集郵對集郵報紙內容需求的角度,談一些我粗淺的想法。
大家集郵最基本的事是郵品收集,最大的公約數也是對郵品的需求,這郵品有各種活動、會議制作的封片簡戳,也有宣傳地方特色的封片簡戳,還有新郵票、郵資封、郵資片、郵資簡等發行時各原地、相關地等封片簡戳等等。這些郵品,大家都是急切需要提前或第一時間知道確切信息,希望知道在什么地方,通過什么渠道來辦理,大家也好有充足的時間作準備、作選擇。
綜觀集郵界比較權威的兩報三刊,如果由集郵刊物來刊登這方面消息,首先是時間不允許,及時性不夠,等看到消息時不是條件變更就是黃花菜都涼了,它們還是以刊登深層次、研究性、沒有時效性的集郵文章為好。山西的《集郵報》是周刊,時效性略顯差些,但是它揚長避短;《中國集郵報》是一周兩刊,是大家最理想又能解決大家這方面需求的集郵報刊。
看現在報紙的版面欄目,封片簡戳版面,基本上是心得和研究,找不到這方面有提前量的信息點,所刊的內容都是些多數人還沒有見過模樣郵品,就談不上共鳴了;看那新郵天地,也是些事后的介紹和評論縱談,還是找不到事先的消息,大家沒有它也就漠不關心了;再看綜合新聞里活動、會議的事后報道,大家還是望洋興嘆,有的連配合活動、會議發行的郵品都不予告知,郵味也是不知從何而來。
現在是網絡信息化時代,信息來源更廣更快,如果因為商業利益問題不便說清郵品來源渠道,也可以告訴大家,未來什么時間有什么活動、會議及其地點、發行的相關郵品,感興趣的郵人就可以按圖索驥查找和聯系,便于參加或獲取郵品;如果各地有封片簡戳新郵品,郵人們只要提前一周得到信息,就好用先進的網絡工具進行聯系或落實需求,郵人提前獲知郵品信息,是集郵者收集郵品的第一要素。
假如,還能夠及時報道一些自制、新穎、有特色的新郵品和經驗介紹,大家也可以利用這個平臺,讓郵品廣泛交流,百花齊放,讓大家從中尋找差距,汲取制作郵品經驗,讓我們收藏的郵品更加豐富和多彩。
說到這里就是一句話:集郵者非常需要有郵品和時態的提前信息。我這多年的老讀者也真誠地希望《中國集郵報》越辦越好,讀者越來越多。作者:目子集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