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郵是一項積極向上的文化活動,或者說是文化消費。集郵大軍需要發展的對象,應該首先考慮在學的中小學生群體。因為他們是祖國的未來,只有得到他們的喜歡,集郵事業才擁有真正的明天。
積極發展中小學生加入集郵大軍,這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對此,本人有如下幾點淺薄的思考和認識,望行家指正。
一、中小學生是源源不斷的生力軍。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綠皮書(2009)》數據,2008年中國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總量為1.53億人。如果加上高中和大學生的話,規模就更為壯觀!如此龐大的數字,對于郵政產業來說是商機,對于文化事業來說是得天獨厚的根基所在。因此,號召中小學生集郵,不管對于集郵事業還是對于人才培養都具有偉大的戰略意義。
而面對具有強烈的針對性的群體,我們首先應該認真剖析——郵票與中小學生有什么潛在的聯系,或者說郵票能滿足中小學生什么樣的愿望。另外,我們應當認識到,如果郵票滿足了學生的某些愿望,就等同于滿足了學生家長的愿望,哪個家長不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拉動了這一部分需求,集郵事業蒸蒸日上那是不容置疑的。
二、大力宣傳郵票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郵票在被現實弱化了郵資功能后,不妨在“國家名片”的美譽上做大做強。這個需要行業有關部門具有足夠的智慧和遠見。比如,“清明上河圖”郵票,它用郵票藝術的手法再現了《清明上河圖》這件藝術瑰寶。既展示了《清明上河圖》自身的藝術品質,又體現了郵票的設計印制本身的藝術性。對普通民眾來說,最直觀地去領略《清明上河圖》風采的簡單方式,莫過于品鑒這版郵票了。如果得以足夠的宣傳(比如進學校進社區的方式),僅憑《清明上河圖》的名氣,我相信,很多人都愿意花幾十元去感受一下這件藝術瑰寶之魅力。試想,放在中小學生的手上,他們如果產生了興趣,會獲得很多由此而延伸的歷史文化知識以及藝術熏陶。同理,05版的“鄭和下西洋600周年”郵票(之前文章提過,只可惜印錯了一個字),同樣可以作為課堂教學教具,以此來強化學生對鄭和作為航海家的偉大實踐的認識和理解。
從經營市場角度考慮,中小學生消費群體如果成為集郵市場的廣泛力量的話,會迅速擴大市場規模。眾所周知,絕大多數父母對于子女培養和教育的投入都是盡職盡責的。而這種健康向上的集郵活動,能深得小朋友的喜歡,正是多數父母喜聞樂見的事情,因為這比沉迷網游勝過千倍百倍!
三、強化特定郵票與特定人群具有特殊紀念性質的功能。郵政早已啟動的個性化郵票服務,很好地滿足了一部分人對于特殊事件的紀念。在一定程度上講,這是一個狹義的紀念,但這也是最容易被推崇的一種方式。但在推廣紀特郵品的傳播收藏或者消費時,應該更多地挖掘廣義的關聯性和紀念性。比如2010年6月28日發行/1,可以大力渲染其與廣州市民自身的關聯性和紀念性。廣州人口眾多,如果很多人都認識到這套郵票與自己有關的話,這樣的需求是非常龐大的。這套郵票本身色彩鮮艷,對比鮮明,給人美侖美奐的感覺。她的誕生與即將開放的“廣州塔”及其第83層“空中郵局”和第十六屆亞運會相得益彰。僅僅依靠這些挖掘潛能,這套郵票就算有一千萬版,那應該都是供不應求的。中國郵政發行的每一套紀特郵票,都具有特殊的特別的意義的,因此,強化這個特殊意義與部分群體的特殊相關性,必然會提高郵票的影響力。
四、需求創造價值。現在很多聲音在表達著同樣一個信息,那就是1992年以后的郵票沒有價值了。當然,否定這個價值的人,都是在強調直接經濟價值的人。事實擺在眼前,十多年來,這些郵票的確不太具有強大的升值功能。造成這個現象的核心原因在于,沒有充分的需求,或者說,郵票的價值沒有被廣大的人民群眾所認可和接受。大家可以隨機調查一下身邊的普通民眾,能有幾成人知曉中國郵政早已發行了“清明上河圖”郵票?沒有這樣的認知,自然就沒有這樣的需求。而那些僅僅憑借炒作所產生的財富效應,是曇花一現,得不到持續繁榮的。很多人都歸咎于郵票的發行量太大。的確沒錯,在有限的需求面前,動輒千萬的發行量是沒發被社會消化的。
而強大的需求一旦拉動,之前發行量最高的也就是一千多萬的紀特編年郵票一定會被搶購一空的。價格自然會逐年上漲。必須深刻認識到,中小學生消費人群引起的消費需求,性質上是持續的,方式上可以是漸進的,也可以是爆發式的增長。集郵者通常都不會僅僅滿足于獲得新發行的郵票的,對美的追求和對知識的渴望必然會驅動他們想方設法獲得舊郵。長江后浪推前浪,對舊郵的持續需求的社會欲望,很容易導致舊郵一票難求。這就必然推高舊郵的價格,也很好地體現出時間沉淀價值的定律。更何況,學生時代所培養和產生的興趣愛好,可能會帶入他們今后的工作領域。形成愛好后當他們進入工作領域,在商務交流社會交往中,郵票或許就會成為他們的交流話題甚至饋贈禮品。其可供挖掘的空間是何等的巨大?!
上述這些觀點,恐難說是獨家之見。然,本人自集郵開始,就喜歡閱讀有關集郵的心得文章。潛移默化,博采眾長,咀嚼一番,成此拙作。作者筆名:悠郵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