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郵票藝術與幾近失傳的貝雕藝術的融合,形態逼真,隱隱泛著珍珠光彩,采用有色貝殼制作的郵票――亞運會“會徽”與“吉祥物”貝雕仿制郵票已正式銷售。記者了解到,這也是俞友金的貝雕工藝品廠自制作世博會貝雕郵票后,再一次展現了自己的實力。
供應量在2萬套左右
“這是上海集郵總公司幫忙牽的線,說起來還要感謝世博會。”昨天下午,俞友金告訴記者,在一名義烏老板的幫忙下,他與上海集郵總公司走到了一起,最終為對方制作10萬套《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會徽”與“吉祥物”(海寶)貝雕仿制郵票》。整個世博會期間,貝雕郵票銷售情況非常不錯,廣東集郵總公司知道這個情況后,通過上海集郵總公司聯系到了他。
據了解,亞運會貝雕郵票也是一套兩枚,一枚刻有亞運會吉祥物,另一枚則是亞運會的會徽,在《廣州歡迎您》郵票珍藏冊中就收有一套亞運會貝雕郵票。記者在現場看到,刻有亞運會吉祥物的一枚貝雕郵票格外搶眼,運動時尚的5只小羊栩栩如生。由于貝殼本身的色澤差異,每一枚貝雕郵票可以說都是獨一無二的。
實際上,將一片片小貝殼制作成郵票是非常復雜的,而且由于是作為亞運會的紀念品,其本身的工藝要求也相當高。郵票成型后厚度僅為3毫米,長和寬為33毫米。“它的淘汰率是相當高的,比如我們生產了100枚郵票,大概只有80枚是符合要求的,哪怕就是一些貝雕郵票的鋸齒沒有達到定數也會被淘汰。”俞友金告訴記者。
按照有關方面的生產計劃,整個貝雕郵票的制作期到今年11月結束,供應量在2萬套左右。“從目前的銷售情況來看,廣東集郵總公司對這個產品還是比較滿意的。”俞友金認為這套亞運會貝雕郵票會比較“火”。
“繡球”紛紛拋來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俞友金對紐扣的傳統原料――貝殼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早在2000年,他就注意到西塘大舜一帶的紐扣廠在生產貝殼紐扣的過程中會產生很多廢料,后來就嘗試著用這些廢料加工一些工藝品,想不到竟得到了不少人的認可。此后,俞友金又開始在貝殼上雕刻圖案,作品也越來越多元化。
“今年10月份,廣東亞運會授權的一個采購商專門聯系我,希望我能幫忙制作一套亞運會開幕式的紀念郵票,供應量在36萬套左右,但是對方給的制作時間非常短,加上當時我正在制作亞運會‘會徽’與‘吉祥物’貝雕郵票,實在忙不過來,最后只能拒絕。”俞友金告訴記者,在世博效應的帶動下,2011年深圳大學生運動會和2011年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的相關授權機構對他的貝雕郵票和工藝品都產生了濃厚興趣。
不過,從前段時間來看,由于養殖珍珠的人越來越少,采購制作貝雕郵票的原材料――貝殼相當緊張,其銷售價格的漲幅也非常大。此次為制作亞運會貝雕郵票,俞友金特地跑到江西采購了20萬片貝殼。盡管困難很多,但俞友金樂此不疲,“貝雕工藝很‘民間’,嘉善的這個‘特產’我想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