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書法——草書》
2011年4月15日發行
一、《平復帖》(陸機)
《平復帖》的書寫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現存年代最早并真實可信的西晉名家法帖。它用禿筆寫于麻紙之上,筆意婉轉,風格平淡質樸,其字體為草隸書。《平復帖》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時對研究文字和書法變遷方面都有參考價值。
根據尾紙董其昌、溥偉、傅增湘、趙椿年題跋,可得知《平復帖》歷代遞藏情況。此帖宋代入宣和內府,明萬歷間歸韓世能、韓逢禧父子,再歸張丑。清初遞經葛君常、王濟、馮銓、梁清標、安岐等人之手歸入乾隆內府,再賜給皇十一子成親王永瑆。光緒年間為恭親王奕欣所有,并由其孫溥偉、溥儒繼承。后溥儒為籌集親喪費用,將此帖待價而沽,經傅增湘從中斡旋,最終由張伯駒以巨金購得。張氏夫婦于1956年將《平復帖》捐獻國家。
《平復帖》內容涉及三個人物,賀循,字彥先,是陸機的朋友,身體多病,難以痊愈。陸機說他能夠維持現狀,已經可慶,又有子侍奉,可以無憂了。吳子楊,以前曾到過陸家,但未受到重視。如今將西行,復來相見,其威儀舉動,自有一種較前不同的氣宇軒昂之美。最后說到夏伯榮,他因寇亂阻隔,沒有消息。
《平復帖》全文:彥先羸瘵,恐難平復,往屬初病,慮不止此,此已為慶。承使唯男,幸為復失前憂耳。吳子楊往初來主,吾不能盡。臨西復來,威儀詳跱。舉動成觀,自軀體之美也。思識□量之邁前,勢所恒有,宜□稱之。夏伯榮寇亂之際,聞問不悉。
陸機(261-303),字士衡,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西晉文學家、書法家,與其弟陸云合稱“二陸”。祖陸遜、父陸抗,都是東吳名將。吳亡后入晉,官至平原內史、前將軍。后為司馬穎所殺。“少有異才,文章冠世”,是著名的《文賦》的作者。他的書法,在書壇有一定地位,王僧虔、庾肩吾等都曾有記述。《平復帖》是現存最早的傳世墨跡。內容是寫給友人的一個信札,是傳世文人中最早的一件,其中有病體“恐難平復”字樣,故名。字為章草,但無挑波,和《淳化閣》所收衛瓘《頓首州民貼》體段相近。大約是當時流行的一種實用書體。
王僧虔曾說陸機的字“吳士書也,無以校其多少”。李嗣真說:“陸平原、李夫人猶帶古風”。大概當時吳國書法比較守舊而且有點地方風格,在當時的書法中比較特別。看此帖之字確有點奇幻難讀,當不是偶然現象。此書使用禿筆書寫,筆法質樸老健,筆畫盤絲屈鐵,結體茂密自然,富有天趣。在現在見到的同時期及其以前的墨跡中是很突出的。故今人啟功先生曾有詩說:“十年遍校流沙簡,《平復》無漸署墨皇。”
二、《古詩四帖》(張旭)
《古詩四首》收藏于遼寧省博物館,墨跡本,五色箋,凡四十行,一百八十八字。傳為張旭狂草之作,極為珍貴。前兩首是庾信的《步虛詞》,后兩首是南朝謝靈運的《王子晉贊》和《巖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贊》。通篇筆畫豐滿,絕無纖弱浮滑之筆。行文跌宕起伏,動靜交錯,滿紙如云煙繚繞,實乃草書顛峰之篇。今人郭子緒云:《古詩四帖》,可以說是張旭全部生命的結晶,是天才美和自然美的典型,民族藝術的精華,永恒美的象征。
庾信《步虛詞》全文:東明九芝蓋,北燭五云車。飄飖入倒景,出沒上煙霞。春泉下玉霤,青鳥向金華。漢帝看桃核,齊侯問棘(原詩為棗)花。應逐上元酒,同來訪蔡家。北闕臨丹水,南宮生絳云。龍泥印玉簡(原詩為策),大火練真文。上元風雨散,中天哥(原詩為歌)吹分。虛(原詩為靈)駕千尋上,空香萬里聞。
謝靈運《王子晉贊》全文:質非不麗,難之淑以萬年。儲宮非不貴,豈若上登天。王子復清曠,區中實譁囂。喧既見浮丘公,與爾共紛繙(翻)。
謝靈運《巖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贊》全文:衡山采藥人,路迷糧亦絕。過息巖下坐,正見相對說。一老四五少,仙隱不別可?其書非世教,其人必賢哲。
張旭(675-750),字伯高,一字季明,吳郡(江蘇蘇州)人。初仕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長史,人稱“張長史”。其母陸氏為初唐書家陸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孫女。陸氏世代以書傳業,有稱于史。張旭為人灑脫不羈,豁達大度,卓爾不群,才華橫溢,學識淵博。與李白、賀知章相友善,杜甫將他三人列入“飲中八仙”。是一位極有個性的草書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筆成書,甚至以頭發蘸墨書寫,故又有“張顛”的雅稱。后懷素繼承和發展了其筆法,也以草書得名,并稱“顛張醉素”。 張旭性格豪放,嗜好飲酒,常在大醉后手舞足蹈,然后回到桌前,提筆落墨,一揮而就。有人說他粗魯,給他取了個張癲的雅號。其實他很細心,他認為在日常生活中所觸到的事物,都能啟發寫字。偶有所獲,即熔冶于自己的書法中。當時人們只要得到他的片紙支字,都視若珍品,世襲真藏。那時候,張旭有個鄰居,家境貧困,聽說張旭性情慷慨,就寫信給張旭,希望得到他的資助。張旭非常同情鄰人,便在信中說道:您只要說這信是張旭寫的,要價可上百金。鄰人將信照著他的話上街售賣,果然不到半日就被爭購一空。鄰人高興地回到家,并向張旭致萬分的感謝。
張旭的書法,始化于張芝、二王一路,以草書成就最高。史稱“草圣”。他自己以繼承“二王”傳統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張芝草書之藝,創造出瀟灑磊落,變幻莫測的狂草來,其狀驚世駭俗。相傳他見公主與擔夫爭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法之意;在河南鄴縣時愛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并因此而得草書之神。顏真卿曾兩度辭官向他請教筆法。張旭是一位純粹的藝術家,他把滿腔情感傾注在點畫之間,旁若無人,如醉如癡,如癲如狂。唐韓愈《送高閑上人序》中贊之:“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之。觀于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斗、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于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后世。”這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對藝術的執著的真實寫照。難怪后人論及唐人書法,對歐、虞、褚、顏、柳、素等均有褒貶,唯對張旭無不贊嘆不已,這是藝術史上絕無僅有的。
《明清家具——坐具》
2011年6月20日發行
明式家具與清式家具的區分主要根據作品的風格、形式和水平。一般以清代乾隆為界。明代和盛清以前大致皆可納入為明式。清式則指乾隆以后直到清末民初。明式與清式相比,水平更高。明式家具之造型完美、格調典雅、裝飾得體、工藝技術精良,是歷史上其他時代無法比擬的。明式家具繼承了宋元的優秀成果。明代中期以后,社會經濟高度發展,并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城市空前繁榮,市民文化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家具藝術的發展得到了巨大的推動力。清初國家尚未大定,無暇顧及藝術,經濟也有待恢復。到了康熙時期,軍事上、政治上都取得了決定性勝利,百業待興,焦點已轉移到經濟的發展。隨著政權的進一步鞏固和強化,文化方面明顯出現了滿漢合流的趨勢,家具藝術也才能夠在明代已取得的高度成就上繼續發展。清初家具帶有濃厚的明式家具特點,仍具有很高的水平和美學價值,精品眾多。乾隆時,家具得到了上層的推動而加速發展,一方面根據統治階層的趣味而創新,同時滲入了西方的某些因素,大大豐富了中國家具史的內容。現代北京宮殿和皇家園林中還保存不少這時期的作品,可謂佳作紛呈,目不暇接。明式家具制作技藝是明清家具制作技藝的典范。
蘇州明式家具是指自明代中葉以來以蘇州為中心的能工巧匠用紫檀木、酸枝木、杞梓木、花梨木等外來木材制作的硬木家具,所以也稱為“蘇州明式家具”,簡稱“蘇式”。
蘇州明式家具,具有結構嚴謹、線條流暢、技藝精良、漆澤光亮的特點,以其鮮明的藝術風格和地方特色獨樹一幟。結構嚴謹是指家具構成都是靠卯榫技藝,注重結構的整體性及力的平衡;線條流暢是指家具外觀上以線條為主,很少雕飾;技藝精良是指選料、配料、木工、打磨、漆工等每道工序均做工講究,無懈可擊;漆澤光亮是指家具上漆均采用生漆傳統技藝,通過十幾道工序的精工細作,達到似漆非漆的效果。
設計是明式家具制作的頭道工序,不僅要設計造型,還包括家具的結構、雕花紋樣等,其高下全憑設計師的獨具匠心。
木工制作即生坯制作,其基本流程除中間的機械加工外,有劃線、理線、裝配、打磨四個環節。
雕刻需按設計圖樣通過鏟底、理順邊線、拉花、雕刻紋樣等,做到跟腳清、花葉活翻、層次清晰、有立體感。
漆工共有16道工序:打生坯,刮面漆,磨砂皮,做顏色;上頭膠漆,縷砂皮面漆;縷砂皮,揩漆;推砂葉面漆;推砂葉;揩漆等。
明式家具的歷史文化價值在于經過長期發展,在日常使用的家具領域里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其完美性、合理性、實用性、裝飾性都達到了巔峰。在明式家具中,不論是椅子、茶幾還是條桌、書架,其清秀的造型、勻稱的比例、明晰的線條,充分表現了家具的文化內涵和藝術氣質。它以結構部件為裝飾部件,充分反映了天然材質的自然特性,精煉、合度和科學的榫卯技藝,更使其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地。
2006年,明式家具制作技藝作為“傳統技藝”項目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曲藝》
2011年7月8日發行
評彈
評彈,又稱蘇州評彈、說書或南詞,是蘇州評話和彈詞的總稱。蘇州彈詞是以說唱相間的方式用蘇州方言表演的“小書”類曲藝說書形式,發源并流行于以蘇州為中心的江蘇東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吳語方言區,大約形成于明末清初。由于和蘇州評話同屬說書行業,曾經擁有共同的行會組織,民間即習慣性地將其與蘇州評話合稱之為“蘇州評彈”。
蘇州彈詞的表演通常以說為主,說中夾唱。唱時多用三弦或琵琶伴奏,說時也有采用醒木作為道具擊節攏神的情形。演唱采用的音樂曲調為板腔體的說書調,即所謂“書調”。因流傳中形成了諸多的音樂流派,故“書調”又被稱之為“基本調”。早期演出多為一個男藝人彈撥三弦“單檔”說唱,后來出現了兩個人搭檔的“雙檔”和三人搭檔的“三個檔”表演。
蘇州彈詞的藝術傳統非常深厚,技藝十分發達。講究“說噱彈唱”。“說”指敘說;“噱”指“放噱”即逗人發笑;“彈”指使用三弦或琵琶進行伴奏,既可自彈自唱,又可相互伴奏和烘托;“唱”指演唱。其中“說”的手段非常豐富,有敘述,有代言,也有說明與議論。藝人在長期的說唱表演中形成了諸如官白、私白、咕白、表白、襯白、托白等等功能各不相同的說表手法與技巧,既可表現人物的思想活動、內心獨白和相互間的對話,又可以說書人的口吻進行敘述、解釋和評議。藝人還借鑒昆曲和京劇等的科白手法,運用嗓音變化和形體動作及面部表情等來“說法中現身”,表情達意并塑造人物。在審美追求上,蘇州彈詞講求“理、味、趣、細、技”。“理者,貫通也。味者,耐思也。趣者,解頤也。細者,典雅也。技者,工夫也”。
蘇州彈詞的節目以長篇為主,傳統的代表性節目有《三笑》、《倭袍傳》、《描金鳳》、《白蛇傳》、《玉蜻蜓》、《珍珠塔》等幾十部。早期的著名藝人有清代的王周士、陳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陸瑞廷、姚豫章、馬如飛、趙湘舟和王石泉等。清末民初出現了大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來,隨著廣播電臺的興起,蘇州彈詞進入鼎盛期,節目豐富,流派紛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蘇州彈詞藝術經過藝人們自覺的整舊創新,藝術上有了很大的飛躍。新節目不斷涌現,20世紀末期以后,蘇州彈詞聽眾銳減,書場萎縮,藝人大量流失,生存發展面臨危機,亟待搶救和扶持。
2006年,蘇州彈詞作為“曲藝”項目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現代科學家(五)》
2011年12月11日發行
錢三強
錢三強(1913-1992),浙江省湖州市人,中共黨員,科學家。錢三強少年時代隨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讀于蔡元培任校長的孔德中學。1936年畢業于清華大學。1937年赴法國留學,師從居里夫婦(著名科學家居里夫人的女兒女婿)。1940年獲法國國家博士學位,1946年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金。曾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導師,并獲法蘭西榮譽軍團軍官勛章。1948年回國后歷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為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長、所長,中國科學院學術秘書處秘書長,二機部(核工業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兼浙江大學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名譽主席,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理事長,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等。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56年參加中國第一次12年科學規劃的確定,與錢偉長、錢學森一起,被周恩來總理稱為中國科技界的“三錢”。
早年從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在“核裂變”方面成績突出,是許多交叉學科和橫斷性學科的倡導者。他發現重原子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并對三分裂機制作了合理解釋,深化了對裂變反應的認識。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立和“兩彈”研究,為中國科學院的組建和發展,特別是建立和健全學術領導,培養科學技術人才,開展國際學術交流,組織和協調重大科研項目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原子能事業的主要奠基人,被譽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之父”、“中國兩彈之父”。錢三強的妻子何澤慧出生在蘇州,是蘇州的“女婿”。
何澤慧,1914年3月5日生于江蘇蘇州。是山西靈石兩渡人。中國實驗物理學家、中國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36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物理系。1936年至1940年在德國柏林高等工業大學研究彈道學,首次提出測量子彈飛行速度的新方法,獲博士學位。1948年回國。建國后,歷任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科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四十年代在德國海德堡皇家學院核物理研究所研究正電子和負電子的碰撞現象,發現了正負電子能量幾乎全部交換的彈性碰撞現象。在法國法蘭西學院原子核化學實驗室工作時,與錢三強等人合作發現了鈾的三分裂并首先發現了鈾的四分裂現象。
20世紀50年代初期,與陸祖蔭、孫漢城等研制成對粒子靈敏的原子核乳膠探測器。50年代后期,領導建立了中子物理和裂變物理實驗室;完成了大量的核參數測量任務并開展了相應基礎學科的研究,從而培養了一批具有基礎科學研究素質的人才。
70年代后主要從事空間科學方面的工作,發展了科學高空氣球的研制;在西藏建立了高山宇宙線觀察站;充分發揮和利用中國特有的有利條件,花少量的經費,在高能天體物理、宇宙線物理和超高能核物理等領域,取得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科研成果,使中國成為當時少數幾個能生產核乳膠的國家之一,推動了中國高能天體物理的研究工作。
因為鈾核“三分裂”現象是何澤慧首先發現,所以其被西方媒體稱為“中國的居里夫人”。來源:澹臺湖畔人家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