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8 上海版8分票(普8甲)實際使用量大,新票存世量相對較少,現單枚上品價約3000~4000元。其偽品歷年均有出現,早年用北京版票改制,后又直接制版作偽。由于普8甲的最早使用日期屢有爭論,因此實寄封的偽品主要集中在早期使用例上。
在朋友轉讓給我的一些郵品內,有一件上海本市掛號信封,由“塘沽路902弄5號丁邦俊”寄給“復旦大學物理系吳壽鍠”,背面貼有普8 4分票1枚、上海版8分票2枚,銷“1958.7.15”日戳,到達戳日期為“195×.7.16”。
這件信封附有前收藏者的鋼筆字條:“本封有不同意見,郵票是真的,郵戳也是真的,為什么要用兩枚普八甲去造假?如果是真的,7月是否最早使用日期?待考證”。確如其所言,這件封上的2枚上海版8分票是真品無疑,戳記粗看亦無明顯的破綻。這樣作偽的成本可不算小,因此按常理推斷這件信封的問題似乎不大。
根據(55)郵票字第207號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文件匯編》第2號第2頁)顯示:“面值八分者為‘中國人民銀行印刷廠’及‘上海市印刷一廠’承印”。這說明上海版8分票在1955年7月16日已經與北京版同期印刷和發行。但作為當時郵票的戰略庫存儲備,上海版8分票在郵局窗口的發售和使用時間卻遠遠晚于北京版。目前公認的上海版8分票最早使用日期約在1958年11、12月份,早于這個時間的郵品在市場上也偶有露面,但一般沒有可靠的說服力或鑒定結果為偽品。
因此,我見到這件信封后一直沒有特別關注,最近整理郵集時突然冒出個想法:能不能好好考證一下,完成前一位藏家的未盡心愿。
于是我在網上搜索了“吳壽鍠”,發現有一位西安交通大學的老教授與此同名。我找到了吳老的電話,在電話中得知:1958年左右,吳老就在復旦大學,但對于上面這件信函,他已經沒有任何印象了。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我給吳老寫了封信,附寄上述這封信的復印件,向他說明我的意圖,請他回憶當年此封的來歷,甄別信封上的郵票、郵戳是否真實可靠。
我又專門去了趟塘沽路,尋找發件人。902弄里面有家招待所,向服務員問及5號住家是否姓丁,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但5號大門緊鎖。第二天再去造訪,說明來意后,主人告訴我,收信人“丁邦俊”是他家親戚,上世紀50年代曾經在這里居住,后來搬走也就失去了聯系。由此可以肯定信封上的發信人和地址都真實可靠。
8月5日,我收到了吳老從西安的回信:
趙岳先生:來信收悉。對所提兩個問題簡單答復如下:
(1)1958年7月,我在復旦大學物理系任教,同時也參加一些學校對外的業務咨詢工作,以及市內的一些學術活動。當時電話極少,交通也不方便,除了開會,一般交換信息、商量問題都是通過信件。我經手過的這類信件相當多。雖然我已不記得這封信件的內容,甚至也忘記了寄信人丁邦俊的身份,但我還是相信這個信封是真實的。如果信封內還裝有原件,或能追溯到這個信封如何輾轉到達你的手中,應當還可以得到一些可供參考的材料。
(2)至于郵票本身,對于我來說就不止是忘記的問題,在當時就根本沒有注意到。這種郵票在上海何時開始使用,或者是否分批上市,在上海市郵局的檔案中也許會有記錄。對于會不會是“后貼”,不知原件上是否能看出“原貼”被除去的痕跡。或者“后貼”與郵戳相合的程度?也可以再細察一下。在寄來的圖片上粗粗看來,肆分郵票上的戳子有點像“1957”,看不出“8”字(不清楚),捌分郵票上,一張明顯是“1958,7”,另一張也不清楚。另外,正反面的大小尺寸不一致,是否是在制作時造成?
作為一個外行,我倒是在想:收發信人均非名人,相關郵票的價值也非一般人,包括多數集郵愛好者所了解。什么樣的人會用大力氣來對這樣的舊信封作偽呢?
吳壽鍠 2010.7.31于西安
從信件的內容可以看出:這封信上的收信人“吳壽鍠”應該就是現在西安交大的吳老本人。既然從收、發信人方面考證下來,均沒法找到佐證背面郵票和郵戳的可靠信息,看來只能從郵票和郵戳的本身著手分析了。
郵票郵資總和為20分,而同期本市掛號信函的基本郵資應該為16分。超貼的理由我想可能有2種:一是信件超重一個基本單位,加貼郵資4分;二是復旦大學在50年代歸屬于郊縣,從市區發往郊縣按外埠郵資標準執行。
現在看來這個信封還沒有明顯的破綻,我探尋的過程一度陷入了僵局。過了幾日,我用放大鏡定神仔細將郵品上的戳記反復地觀察、比較,突然有了新的發現,并且尋出了作偽的破綻所在。
這件實寄封本身沒有問題,郵票也是真的,郵戳也不是偽造的,問題的關鍵就是作偽者為了將實際銷蓋的日期提前,人為將信封上郵戳的局部做了修改。這封信原來的銷票日期是“1959.7.15”,到達戳的日期也應該是“1959.7.16”, 作偽者將銷票戳的“1959”中的“9”人為改成了“8”,但是三個銷票戳中的一個“8”由于后蓋時不小心位置略有偏移,作偽者只能又蓋了一次,這個“8”產生了細微的重復加蓋,但是“8”兩邊的字釘并沒有復蓋的現象,這恰好能證明這枚郵戳中的“8”是后期人為改蓋的(圖7)。
我又仔細觀察了到達戳,上面的“195×”的“×”位置感覺有輕微的刮擦痕跡(圖8),說明這個“×”原來應該為“9”,作偽者為了與銷票戳的信息一致而人為刮去了“9”。由于到達戳為紫色,如果像銷票戳一樣修改“8”的話,油墨不易找到或顏色不完全一致,因此,只能空在那里,從而顯出到達戳的部分漏蓋狀。
自此這件普8上海版8分早期使用例的真相告破,作偽者的尾巴暴露無疑。——刊于《上海集郵》201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