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同仁堂,南有慶余堂”、“北有同仁堂,南有雷允上”、“北有同仁堂,南有陳李濟”,這些民間傳揚著的對中醫藥堂的美譽,幾百年來實際是在傳播著浩如煙海的中醫文化當中一些長盛不衰的經典故事。今天,這些故事當中的主角在人們的熱切期待中走進了方寸世界,中國郵政定將于二零一零年十一月二十日發行《中醫藥堂》特種郵票一套四枚。
在中國,雖然有數不清的大大小小的中藥號,但北京的同仁堂、杭州的胡慶余堂、蘇州的雷允上、廣東的陳李濟則是被大家公認的最有名的中醫藥堂了。這些中醫藥堂歷經滄桑的發展史、神秘獨特的制藥技藝、具有傳統民俗特色的建筑店鋪以及獨具魅力的中醫藥文化積淀,可以說是積聚了中國傳統醫藥商業文化之精華。但隨著現代化制藥工藝的發展,那些口授手教的中醫藥堂之中獨特的制藥技藝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許多藥工都已進入耄耋之年,后繼乏人,一些優秀的傳統中醫藥品,處于瀕臨失傳的境地。
真心地希望小小郵票的發行,能夠為弘揚中華傳統中醫藥文化、擴大中醫藥堂老字號的影響力發揮積極的作用,讓中國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
1、 獨辦官藥——同仁堂
同仁堂是我國中藥行業的老字號,樂家祖先樂顯揚于清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年)創辦同仁堂藥室,至今已經有三百四十二年的歷史。一七零二年樂鳳鳴將藥鋪遷至前門大柵欄路南。一七零六年樂鳳鳴在宮廷秘方、民間驗方、祖傳配方的基礎上總結前人制藥經驗,完成了《樂氏世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一書,該書序言明確提出“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訓條,成為歷代同仁堂人的制藥原則。一七二三年(清雍正元年)由皇帝欽定同仁堂供奉清宮御藥房用藥,獨辦官藥,歷經八代皇帝,一百八十八年之久。
同仁堂之所以能在風雨中飲譽海內外數百年而不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堅守古訓,品味不畏昂貴,炮制不畏繁瑣,這是藥效的保證。其次是注重品牌的唯一性,具有了商標意識。據樂家祖訓,凡樂家子孫自開藥店,任何人不允許再啟用同仁堂字號,但是都可以打樂家老鋪旗號。樂家子孫在各地創建的樂家老鋪分號很多,其中比較知名的像十二世的樂達仁在天津創建了藥店,就叫達仁堂。再次樹立了藥店的十大王牌,即:安宮牛黃丸、同仁大活絡丸、同仁牛黃清心丸、紫雪、愈風寧心片、國公酒、同仁烏雞白鳳丸、壯骨藥酒、局方至寶丸、再造丸,此外還有十大名藥。
一九九二年八月,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公司正式成立。一九九七年的六月,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隆重掛牌,在上海證交所上市。二零零零年三月,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下沉部分優良資產組建北京同仁堂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同年十月底在香港聯交所創業板掛牌上市。
2、江南藥王——胡慶余堂
擁有一百三十多年歷史的胡慶余堂始創于公元一八七四年(清同治十三年),位于杭州吳山北麓大井巷,店址原為南宋惠民和濟藥局所設的熟藥局。胡慶余堂由“紅頂商人”胡雪巖斥巨資開設,其名取自《周易》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胡慶余堂是我國全面配制中成藥,規模較大,創設較早的著名國藥店,與北京同仁堂齊名,有“江南藥王”之譽。胡慶余堂以宋代皇家藥典《太平惠民和濟藥局方》為基礎,收集各種古方、驗方和秘方,并結合臨床實踐經驗,造出丸、散、膏、丹、膠、露、油、藥酒方四百多種,著有專書《胡慶余堂雪記丸散全集》傳世。至今仍繼承祖傳驗方和傳統制藥技術,保留了大批的傳統名牌產品。胡慶余堂標榜“濟世”、“善舉”,大廳里懸掛“戒欺”匾,以示誠信,這也是百年老店胡慶余堂經久不衰的法寶之一。胡雪巖故世后,胡慶余堂曾數次易主,但店名仍冠以“胡”字,“胡慶余堂”信譽聲名遠揚。
胡慶余堂是我國保存最完好的一處晚清工商型古建筑群,系徽派建筑風格之典范。古建筑占地八畝,面積四千平方米,分隔為“三進”;古建筑四周,筑以高達十二米的“神農式”封火墻,墻上書有“胡慶余堂國藥號”七個大字。在全國公認的著名老字號藥店中,只有胡慶余堂依然保留了古建筑和傳統特色,并具有獨一無二的中國中藥文化以及獨特的中藥制作方法,因此成為全國最具歷史風貌、最具人文特征、最具觀賞價值、最能體現中國藥業文化的中華老字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胡慶余堂進行了全面修繕,將營業銷售、傳統產品加工生產、中成藥發展史及胡慶余堂歷史陳列三者融為一體,形成一座頗具特色的專題博物館。一九八八年,胡慶余堂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零零六年六月,胡慶余堂中藥文化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國藥傳奇——雷允上
雷允上藥店原稱“雷誦芬堂”,創始人為姑蘇名醫雷大升,字允上,號南山。雷大升年輕時讀書學醫,善琴工詩,清雍正初期正值壯年時在北京患重病。愈后棄儒從醫經商,拜在蘇州名醫王晉山門下學醫,游歷于山東等地,采集中藥材回到故里蘇州,從此行醫濟眾,同時研究中藥丸散膏丹的制作,并著有《金匱辯正》、《要癥論略》、《丹丸方論》、《經病方論》等四部醫學書籍,惜所著原件均已散失無存,僅留下四部書名傳至后人。
清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年),雷大升在蘇州閶門內穿珠巷天庫前開設了一家中藥店,取招牌名為“雷誦芬堂”,銷售自產成藥,并以他自己的字“允上”在店內掛牌坐堂行醫。雷大升醫術高明,治病有方,自己研制的成藥療效顯著,于是“雷允上醫生”名聲遍聞蘇州,遠近皆知。后來人們都稱藥店為“雷允上”,至于藥店正式招牌“雷誦芬堂”逐漸被省略乃至遺忘,如今反而鮮為人知了。
近三百年來,在兼收并蓄、開放創新的吳文化個性中成長起來的雷允上人,秉承了百年立業的“允執其信、上品為宗”的企業信條,謹記“聚百草、澤萬民”的社會責任,弘揚吳門醫派精神,選地道藥材,遵古法炮制,博采眾長,創制了一批組方精當、功效顯著的名藥。尤以“六神丸”為代表的中成藥是吳門溫病學派治病用藥的經典體現,被譽為中華國藥的瑰寶,曾經被國家列為三大機密中藥處方之一,自清代一經問世,即傳譽四方,遠銷香港、日本及東南亞各地。新中國成立以后,“六神丸”曾三次蟬聯國家質量金獎,二零零八年雷允上“六神丸”的制作技藝已成功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進入新世紀,雷允上與時俱進,秉承傳統,科學創新,在繼承發揚中醫藥傳統的基礎上,運用現代制藥技術設備進行了中藥現代化的全面改造,已經發展成為集工業,商業和連鎖為一體的企業。
4、濟世奇緣——陳李濟
在祖國偉大的醫藥寶典之中,“陳李濟”占有特殊的一頁。廣州陳李濟創建于明朝萬歷年間(公元一六零零年),迄今已有四百一十年歷史。陳李濟由廣東南海藥商李升佐與商人陳體全合伙投資開設,其店號定名為“陳李濟”,意為陳李二人合伙經營,同心濟世。據考究,在全國的制藥行業當中,“陳李濟”是最早建立的企業之一。陳李濟的整個發展過程,可概括為:創建于明末,興起于清末民國初,發展于新中國建立后。陳李濟跨越了漫長的三個多世紀,幾經滄桑,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方重領風騷,揚名天下。
陳李濟掛牌經營后,李升佐致力于搜集古代固有成方、驗方,選用上乘藥材原料,悉心研究炮制技術,終于以精湛的工藝,制成多種別具一格的古方正藥。清朝初年,“陳李濟”的產品已在國內頗有聲譽。為了擴大影響力,他們每年趁學子赴京應考之機,運送大批產品至京展銷。蠟丸,這種獨特的藥品引起人們的注意,那神奇的療效更使它逐漸贏得了聲譽。學子們考完試回到各地便以京都見聞來傳播“陳李濟”的蠟丸,并視為珍品饋贈親友。從此“陳李濟”蠟丸便名聞遐邇,成為“廣藥”的代名詞。清同治年間,欽賜“杏和堂”封號,同時欽準該廠儲藏用作原料的“舊陳皮”為貢品,多年向朝廷進貢。
當今醫學昌明,藥品浩如煙海,更新換代日趨頻繁,唯獨我國特產的蠟殼藥丸長盛不衰。這是因為大多數中藥材含有糖、淀粉、揮發物等成份,極易吸潮、霉變或招惹蟲蛀,但用蠟殼包裹后,能久存而不變質。一九八一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專門委托北京科教制片廠,將“陳李濟”的蠟丸生產工藝拍成電視片,向國外報道。
四百多年來,陳李濟一直駐足在廣州市北京路,一九九七年搬遷至廣州大道南,擁有了一個符合現代化要求的工業廠房,經營規模得到了較大發展,一個典型的小作坊式藥品生產企業已經建設成為現代化國家重點中藥企業的老字號。文 ∕ 云林書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