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盡管郵市行情仍有起有落,但在大多數郵人看來,今年郵市的表現要明顯好于往年,這讓許多集郵愛好者和投資者對郵市的前景抱以高度的期望。然而,在行情的“光環”之下,郵人發現,延續已久的打折票問題卻依然如故。
新郵仍在打折
目前,1.2元面值的平信郵票基本上都是在5.5折左右銷售。即使今年所發行的新郵中出現了“紅色娘子軍”、“旅游大會”等高溢幅品種,但依然難掩大部分新郵打折的“窘境”。
就在10月10日至16日,打折寄信實用票的行情雖然有升有降,但都依舊處在深度打折的怪局。如面值1.5元的由0.94元升至0.98元,面值1.6元的由1元升至1.1元,面值2元的由1.22元升至1.26元等,而面值0.5元的由0.35元降至0.34元,面值1元的由0.68元降至0.66元,面值1.20元的由0.7元降至0.68元等。
更讓郵人覺得奇怪的是,對今年上半年郵市沖擊最大的恰恰是2007年至2009年所發行的郵票。有人認為,這說明郵政部門庫存中依然有大量的新郵、次新郵,行情的啟動顯然對打折票怪局無能為力。
打折幅度更甚郵票
其實,郵票打折現象是始終無法根除的怪局,大家都明了其中的緣由,那就是郵票發行量過大,供過于求的狀況非常明顯。
許多消費者也曾提出,郵政部門降低新郵發行量可以消除打折現象。但也有人認為,此法固然出于保護國家名片形象的善意,但卻只是注意到了事物的一面。因為郵政部門不得不考慮自身的利益和員工隊伍的收益問題,在郵政普遍服務一直出現虧損的情況下,郵票發行收入在以往乃至今后都將成為郵政部門的支柱收入之一。這是客觀存在的體制問題,所以片面地要求大幅降低新郵發行量顯然不切實際。
然而,郵人普遍認為,有一個問題卻是郵政部門應當也必須考慮到的,那就是其他郵資品的發行應當適可而止。
近些年來,除了新郵之外,每年郵政還發行大量的郵資封、幸運封等品種,這些品種無論是在集郵領域還是實用領域,都得不到充分的重視。因此其打折幅度往往更甚于郵票。在郵政通信受到互聯網沖擊而日益萎縮的大背景下,其他郵資票品的消耗加大也就意味著郵票的實用消耗越來越少,積壓越來越嚴重,“源頭”之水源源不斷,無疑給下游的“瀉洪”帶來了極大的難度和風險。
由此來看,如何在保障郵政利益和消費者利益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顯然是郵政主管部門的當務之急。
一再設“卡”阻礙消耗
郵票發行的“終端”無疑就是實用領域的消耗,只有通過充分的消耗,郵票才有可能最終實現保值與增值,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然而,實際中,我們卻沒能看到有關部門采取有效的措施來逐步促進郵票的消耗。相反,屢屢所見的卻是發行部門在消費者使用郵票中一再設“卡”,阻礙了郵票的充分消耗。
盡管這些年來主管部門也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要求各級郵政部門逐步放寬郵票的使用,比如允許在包裹上貼用郵票等,但事實上真正能做到不折不扣執行的似乎并不多。經常所見的是郵政工作人員拒絕貼用郵票,即使允許貼用,也往往會以“需要班組長認可”等種種借口加以遲滯。而一些郵政窗口以“防止假票”為理由拒絕消費者自帶郵票貼用也屢見不鮮。
凡此種種,無疑說明在郵票最終使用這一“終端”問題上,郵政主管部門沒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疏導”。一頭堵,一頭卻不疏,那郵票的實用消耗也就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諸多郵票不打折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收藏打折票有點無奈
由于新郵幾乎年年打折,收藏難度和趣味越來越低,投資價值也一日不如一日,因此導致一大批集郵愛好者轉向了新的收藏方向,比如編年打折版票近年來就有趨熱之勢,畢竟相對于打折套票而言,版票從理論上而言存世量要少許多,無形之中也就增加了收藏難度和趣味。
另一方面,打折版票終究比那些熱門品種的投資風險要低了許多,這符合相當一部分投資群體的心理特點,因此一批編年精品版票在收藏需求逐步加大的情況下價格也是穩步抬升,成為郵市新的亮點,倒值得引起大家的關注。作者:許明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