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從小就知道讀書明理,作為禮儀之邦的中國,接受儒家思想的傳教,而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其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其思想倡導“禮治”、“德治”、“人治”,第一次打破了舊日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變“學在官府”而為“有教無類”,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在辭世后一百多年之后的漢武帝時期,由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強調以儒家思想為國家的哲學根本,確立了儒學成為正統思想。儒家學派的經典為四書五經,四書即《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而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是南宋以后儒學的基本書目,儒生學子的必讀之書,幾百年來,四書五經在我國廣泛流傳,其中許多語句已成為膾炙人口的格言警句。如果說今日學子不知“四書五經”為何物,恐怕會是件難堪的事。我們只要談到中國傳統文化,必然得提到“四書五經”?!八臅褰洝笔侵袊鴤鹘y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載體,更是中國歷史文化古籍中的寶典。儒家經典“四書五經”包含內容極其廣泛、深刻,她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極高的地位?!八臅褰洝毕鑼嵉挠涊d了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最活躍時期的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實資料及影響中國文化幾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學思想。歷代科興選仕,試卷命題無他,必出自“四書五經”足見其對為官從政之道、為人處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時至今日,“四書五經”所載內容及哲學思想仍對我們現代人具有積極的意義和極強的參考價值。四書五經在社會規范、人際交流,社會文化等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其影響播于海內外,福蔭子孫萬代。四書五經延續中華文化的千古名篇,人類文明的共同遺產。
孔子門下弟子三千,因而總結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孔子更被后世尊稱為“萬世師表”,臺灣更將“孔子誕辰日定為“教師節”。正因為孔子的儒學思想被確立為治國理學的正統思想,歷朝歷代對孔圣人更是推崇備至,并給予他許多封號,孔子歿,魯哀公尊為“尼父”;西漢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漢平帝劉衎追封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北魏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孝文帝元宏稱孔子為“文圣尼父”;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靜帝宇文衍追封孔子為“鄒國公”;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文帝楊堅稱孔子為“先師尼父”;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太宗李世民尊孔子為“先圣”;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改稱孔子為“宣父”;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宗李治贈孔子為“太師”;武周天綬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封孔子為“隆道公”;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玄宗李隆基封孔子為“文宣王”;西夏仁宗三年(公元1146年)三月,西夏仁宗頒布詔令:“尊孔子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廟祀,殿庭宏敞,并如帝制?!保〒端问贰は膰鴤鳌泛蛥菑V成《西夏書事》記載)這一封號是歷朝歷代最高級別的;元朝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封大成至圣文宣王;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封至圣先師;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清世祖封大成至圣文宣先師;清朝順治十四年(1657年),清世祖封至圣先師;中華民國,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國民政府封大成至圣先師。孔子的地位一直高高在上。
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逐漸成為中國的正統文化,并影響到東亞和東南亞各國,成為整個東方文化的基石。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三孔”,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征,以豐厚的文化積淀、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因其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東方文化中的顯著地位,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10年9月28日,時逢孔子誕辰,海峽兩岸不約而同以郵票的形式來紀念這位中華民族的圣賢。
雖然現在孔子的地位已經達不到封建社會時的高度,但作為中華文化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文化地位是誰也撼不動的,兩千年來,正是由于儒家思想的流傳,將中華民族始終牢牢地聯系在一起。盡管曾經出現過一些不和諧的情況,但中華文化的主流,時至今日,依然是傳統的儒家思想。而孔子的德、言、行依然是維系中華民族的紐帶。
觀郵票,賞郵戳,知歷史,明古今。
方寸雖小能容大千世界,文化精深展現歷史文明。作者:聞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