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枚成套小型張是指一枚小型張單獨占一個志號的情況。這種情況,在新中國郵票中所占比例不是很高,但這類小型張在新中國郵票中卻有獨特的地位和作用。
單枚成套小型張的發行源于加字。1979年6月,我國發行了T38《萬里長城》郵票一套4枚,小型張一枚,這枚小型張不但發行時間趕在了編號T37《云南山茶花》小型張之前,而且還在發行的兩個月之后,在邊紙上加字“里喬內第31屆國際郵票博覽會1979年”以及“J41(1-1)1979”(圖1),把一枚特種郵票小型張改成了紀念郵票小型張,這是中國第一枚單枚成套小型張,也是新中國第一枚雙志號小型張和把志號印制在邊紙上的小型張。此后1979年11月發行的J42《中華人民共和國郵票展覽•香港》(圖2)發行情況和此類似。
單枚成套小型張發行頻率不是很高。J41和J42的發行,屬于特例,主要是來不及設計印制新郵票的一種權宜之計,發行者當初并沒有想到會成為一種發行的模式,所以從1979年到2009年的三十年間,這類小型張共發行了24種26枚(J174出現“第”字錯誤,1996-11同時發行無齒張)(圖3),平均每年不到一枚,頻率是很低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小型張主要是伴隨郵票發行的,其發行數量本身不高;另一方面,小型張面值高,頻率會給集郵者造成太大負擔。
單枚成套小型張幾乎涵蓋了郵票各種類別。在1987年以前,這類小型張都是以紀念郵票類別發行的,1987年12月發行的《曾侯乙編鐘》小型張志號是T122,新增了特種郵票類別;1989年10月發行的《中華全國集郵展覽89北京》小型張(俗稱“紅佛”),編號是普24甲,新增了普通郵票類別;1990年9月發行的《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國際體育集郵展覽》小型張(俗稱“盼盼張”)(圖4),沒有志號。可以說,單枚成套小型張雖然數量少,但涵蓋了除特別發行之外的新中國各種類別郵票,包括錯票和無齒票類別。
單枚成套小型張選材集郵是主角。單枚成套小型張發行之初,是為紀念集郵盛事,而此后發行的這類小型張,集郵成為主角。J41、J42、“紅佛”、“盼盼張”之外,連續六屆全國集郵聯代表大會,都發行此類小型張,還有J150、1994-16、1996-11、1999-7共14種。從某種意義上說,小型張是為集郵者發行的,而單枚成套小型張看起來更是專門為集郵者發行的,難怪有人稱小型張不能寄信。
單枚成套小型張的票名和圖名標注。每一枚郵票都有票名和圖名,只不過有的二者相同,有的不同罷了。在郵票票名和圖名標注上,單枚成套小型張有如下幾種情況:第一種票名和圖名不同,分別標注,比如J41票名是“里喬內第31屆國際郵票博覽會”,圖名標注為“萬里長城•山海關”,這類還有J42、J85、J133、J135、J174、普24甲、1994-19,這種標注符合一般郵票標注方法,值得肯定;第二種票名和圖名不同,沒有分別標注,比如1995-16票名是“萬國郵政聯盟成立一百二十周年”,圖名是“五女傳書”雕塑,在郵票中和郵票預告、郵票目錄中,都只標明票名,而沒有圖名,這類還比如J150、“盼盼張”、1996-11、1999-7、2000-5、2000-17、2001-28、2003-22、2005-21、2007-20,在票名和圖名不同的情況下,郵票上標注票名是必須的,沒有標注造成缺憾;第三種票名和圖名相同,主要是幾個特種郵票小型張,票名和圖名表現同一對象,像T122、2001-17、2002-5、2002-21、2003-7。作者:韓滿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