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集郵愛好者都喜歡收集帶“廠銘”的郵票,所謂“廠銘”,其實是屬于郵票“版銘”的范疇,也就是指印在郵票邊紙上的印刷單位名稱。
由于種種原因,新中國初期郵票未能將廠銘印上,代之例如“東北郵電管理總局發(fā)行”的字樣,這已成為“廠銘”的特例。新中國早期往往可以根據“廠銘”區(qū)分原版票和再版票,例如紀1《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郵票,原版票“廠銘”為“上海商務印書館”,再版票“廠銘”為“上海市印刷一廠”。
在新中國郵票中,廠銘的刷色多為該枚郵票圖內的刷色之一,遺憾的是部分單色雕刻版郵票無廠銘,例如J90《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普21面值3分《黃果樹》和面值8分《長城》等。
由于在一個郵局全張郵票上,“廠銘”一般1——2個,最多不會超過4個,對于全張幾十枚郵票來說,帶“廠銘”的郵票只有其幾十分之一,換言之,帶“廠銘”的郵票只有總發(fā)行量的幾十分之一,而且?guī)А皬S銘”的郵票也就是帶邊紙的郵票,如若設計得好,猶如是一枚帶有附票的郵票,所以帶“廠銘”的郵票是集郵愛好者普遍鐘愛的郵品。不少集郵愛好者還將收集的“廠銘”郵票分成“上廠銘”、“下廠銘”、“左廠銘”、“右廠銘”等。郵票邊紙上的“廠銘”分布也各有特色,有一個、二個等,也有個別郵票在全張郵票上二個“廠銘”緊緊相連,例如T70《壬戌年》,J76《中國女排獲第三屆世界杯冠軍》一個四方連郵票就可以帶有二個“廠銘”,帶“廠銘”的郵票身價一般也要大大高于其他郵票,一般要高于10%——20%左右,這主要是物以稀為貴的原因。
集郵愛好者們還可以將不同字體、不同長短、大小、“廠銘”位置等進行研究,并有愛好者將不同“廠銘”組成了郵集進行參展。
同時,帶“廠銘”的郵票一般不易制假,同時對于研究版式和印刷的集郵愛好者是一個很好的佐證。
總之,“廠銘”無論在研究、觀賞和經濟上均占有重要地位,切不可將其輕易撕掉。來源:醉擁天下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