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好了回國的機票,就準備打點行裝了,當然還要買點土耳其的土特產。買什么好呢,銀飾、彩瓷、橄欖油和榛子等四大件是旅土歸國的中國同胞常態性的選擇,要不就是手編地毯或伊斯蘭風情的頭巾。最內行的會帶上土耳其軟糖,物美價廉,口味很不錯,軟糖中帶有硬殼果的,那就更棒了!
不過以往短期回國開會,我早已經捎帶過了,帶得辛辛苦苦,而家人卻都不大認賬,唯有一句“平安歸來就好”,好像我去的不是土耳其而是阿富汗。土耳其的物資固然豐富,但無論怎么說,咱們中國的東西更多,空手回家,其實也是不錯的選擇。
那么,這次采買就犒勞一下自己吧。我還能買什么,一頭扎進校園的郵政所,買點郵品給自己送行,既豐富又輕便,而且紀念到永遠。再說,走進土耳其郵政所買郵票的感覺,這可能是自己最后的一次了,所以一定要仔仔細細留下文字記錄備忘。
一進門,就有了自作多情地發現,在郵政所內的墻面上,居然用膠水紙粘了兩枚新郵小全張,是剛剛發行的“花卉”郵票,4枚一套,連印成小全張,齒孔上下左右貫通,分離貼用很方便。這是我在土工作近兩年的時間里,第一次發現土耳其發行的小全張新郵票,而且如此精美,如此嬌巧,如此賞心悅目。綠色的邊飾,不僅烘托了花色,說明了主題,而且量體裁衣,節約用紙,讓整枚小全張如一個緊握的拳頭,藝術的展示緊湊而有力!我想應該給這枚小全張拍一張照片,發給中國國家郵票發行局作參考。
每枚郵票的面值為1.1個里拉,就是一張明信片的國際郵資,小全張每枚4.4個里拉,沒有加價。1個里拉相當4.5元人民幣,我毫不猶豫地買了1枚。郵政所的小伙子又搬出了全部的郵票家當—一個大本子,里面夾著七、八種紀特郵票,面值為10、25、80個庫魯司不等,一個里拉等于100個庫魯司,我就買了20枚面值10個庫魯司的郵票,圖案是我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安卡拉的山地建筑。以后再見就難了,那就讓郵票展開回旋的雙翼,在腦海盡情地展翅回望吧。
一次買20枚郵票,還另有考慮。我初來乍到時,買了不少面值60個庫魯司的《中東技術大學建校50周年》紀念郵票,這樣,可以湊上幾個明信片的國際郵資,臨走前好實寄一番,獨樂不如眾樂,特別是臺灣郵友吳惠民,幾年來給我郵寄了不少封片,自己在土耳其想回復一片,卻一拖再拖,實在慚愧。另外,還要給網絡集郵研究會的會長程文高先生寄上1枚。在海外的日子,因為有了網絡,也因為有了網絡集郵研究會,讓我很難感到寂寞。用心購置,精心拼貼,細心書寫,讓一枚枚土耳其明信片配上土耳其郵票,一一搭上伊斯坦布爾飛往北京、上海或香港的航班,飛向我的郵友!
在挑選郵票時,發現郵票夾冊中居然有兩張萬國郵政聯盟的國際郵資兌換券,兌換期為2006/6/19-2009/12/31,應該是顧客向該郵政所兌換后遺留的憑證,銷有“中東技術大學郵政所”日戳。我就按航空平信國際郵資1.1個里拉的身價,把兩枚兌換券也都“兌”為己有,這真是一個特殊的紀念,還讓郵局減少了麻煩。
郵政所的小伙子興高采烈,送給我6枚無面值的明信片,還請我吃葡萄干,記得兩年前第一次來該所,他也請我吃水果什么的,呵呵,熱情的土耳其人,我會想念你們的!(作者系土耳其中東技術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首任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