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宣紙上龍飛鳳舞地寫下這15個大字后,老郵人陳剛直起身,接受了記者的采訪。今年59歲的陳剛退出投資郵票領域四年了,但他一直心系集郵。進入秋季,陳剛和他身邊的集郵愛好者一直在討論著兩件事:一件是今年8月,香港舉辦了迄今為止最大型郵票拍賣會(以總成交額計算)。所拍賣的中國及亞洲珍郵共獲得6100多萬港元總成交額,刷新多項成交價紀錄,充分顯示了集郵者對中國郵票的深厚興趣,以及中國郵票的投資價值潛力;第二件事是今年9月,陳剛和朋友去長春市火車站附近的集郵銷售場所“故地重游”。曾經(jīng)號稱是長春市規(guī)模最大、品種最全的集郵市場,如今旁遷他處,銷售大廳空空蕩蕩,蕭條冷落。
一方是“熱情似火”,一方是“冰凍寒窟”,集郵圈內緣何上演如此反差的“冰火兩重天”?
郵人——退出炒郵
就像投資所有項目一樣,投資集郵也是低買高賣。陳剛告訴記者,自己從小就喜歡集郵,一直以郵養(yǎng)郵,在那段郵票景氣的時候賺過一些錢。1980年的猴票面值是8分錢,陳剛當年以每張200元的價格收購,每張6000元的價格出手的,10張郵票凈賺5.8萬元。而同一時期發(fā)行的“仕女圖”小型張郵票,面值是2元,陳剛以每張8元的價格購進200張,市值漲到420元的時候拋出,僅銷售這一種題材就給陳剛添置了一臺捷達車。“趕上集郵行情好的時候,那真是千家萬戶炒郵票。我的親戚、朋友還有鄰居,紛紛去銀行把積蓄取出來,全都投進郵票里,當然收入也是翻番增長。沒多久,郵票價格就下跌得讓人躲閃不及,這些投資人都被套牢了。”陳剛的十幾個朋友在長春、北京、上海三地以每套35元的價格購了整整一個倉庫的1992年發(fā)行的生肖郵票,結果價格大幅跳水,十幾個人賠得一塌糊涂。
集郵曾在民間著實火爆了好一陣,陳剛認為,正是這段歲月,給中國的集郵市場注入了深刻的底蘊,打下了堅固的文化基礎和群眾基礎,但種種不利因素導致了集郵市場的日漸萎縮和蕭條。“伴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手機等通訊設備的發(fā)展,寄信不再是主要交流方式,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直接導致老百姓接觸郵票的機會越來越少,潛在的集郵者大幅減少,人們遠離了郵票,也就談不上對集郵產(chǎn)生興趣了。”陳剛認為管理層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通信郵票和集郵郵票在我國是分開銷售的,用來集郵的郵票只能通過相關部門進行預訂,不能訂購半年的,也不能訂購一季度的,只能訂購全年的。新發(fā)行的精品郵票被集郵公司直接拿到郵市中,成版、成套、成規(guī)模地賣出,致使這些郵票高于面值銷售,面值1元的新郵票被炒到2元多,面值5元的炒到8元多,由此形成了梯次結構的新郵炒作之風。而這些新發(fā)行的精品郵票,絕大部分沒有流落到普通集郵愛好者手里,這種長期執(zhí)行的政策與現(xiàn)行的集郵現(xiàn)狀矛盾重重,使得本應自由、快樂的集郵活動變成了一種負擔和累贅。”
郵展——越來越火
長春市集郵愛好者李千蘭近三年參加各級郵展二十多場。用李千蘭的話說:“平均下來差不多一個月就有一次郵展,小規(guī)模的郵展自己的作品就拿去參展,大型的郵展就去參觀,每次郵展都是一次學習,增長見識,開闊視野。”在一次次的郵展上,讓李千蘭在內的很多集郵愛好者得以親眼目睹許多珍品郵票。
讓李千蘭記憶深刻的是“中國2009世界集郵展覽”,李千蘭和長春市22位集郵愛好者結伴來到主辦地洛陽。這里的情形讓一行人大開眼界,幾乎每個參展的柜臺前都是人滿為患。“洛陽展會,給人的印象就是集郵的第三個‘牛市’到來了,這里實在太熱鬧了。”集郵人都知道,在改革開放前,幾乎所有的家庭都使用郵票,收集、買賣郵票成為十分賺錢盈利的方式,這是新中國第一個集郵“牛市”。之后伴隨國家對于郵票發(fā)行量的陡增,導致集郵市場的火爆程度得到遏制,炒作郵票變得不再時髦;1997年,郵票市場迎來第二個春天,據(jù)報載,當年買賣郵票的商家平均盈利為“本錢的5倍以上”。但隨后的十幾年間,集郵陷入“冷冬期”,這個期間出現(xiàn)集郵人群年齡的斷檔,大批年輕人沒有集郵愛好,堅持集郵的人士普遍是集郵二十年以上的老集郵愛好者。無疑,李千蘭指的第三個“牛市”就是這屆郵展。
面對集郵市場“冷清”,而集郵展覽卻“火爆”的現(xiàn)象,省社科院研究員薛海波認為,郵展火爆并不能說明集郵市場就已經(jīng)度過了低谷,恢復了春天。“郵展上展出的都是珍貴品種,升值的幾率幾乎可以定性為百分之百,很多去郵展的人真實身份是郵商,主要目的是采購,最終目的是掙錢。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和洛陽郵展上,郵品普遍熱銷就是最好的證明。集郵興旺不能僅僅靠郵票賣出的數(shù)量衡量,更要看集郵隊伍的人數(shù)是否膨脹。從近幾年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上看,火熱的郵展并沒有帶動集郵隊伍的擴張,看到的只是繁榮的假象。我認為,要想讓集郵事業(yè)復蘇,就應該率先發(fā)展集郵隊伍,尤其是青少年集郵愛好者,他們是集郵事業(yè)的希望,領導者們惟有實施合理政策,大力發(fā)展集郵文化,留住希望之火,才能從根本上遏制中國集郵事業(yè)下滑的現(xiàn)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