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別錄》記載:“齊有稷門,城門也。談說之士期會于稷下也。”。這里所說的“談說之士期會于稷下也”,就是指各派學者在古齊國稷下學宮召開的學術報告例會。百家爭鳴的成語典故即來源于此,現泛指科學上不同學派的自由爭論。筆者作為一名齊國故地的一名集郵者,往往為百家爭鳴這個成語誕生于本地而自豪。
年終翻讀郵刊,重溫2009年第2期《南海集郵》上黎澤重會士撰寫的《集郵文化就是要“百家爭鳴”》一文后,頗有感慨。有著豐富人生閱歷的黎老,用精彩的文筆呼吁“集郵文化就是要百家爭鳴”的觀點,切中時弊,振聾發聵。其實,集郵文化的爭鳴不僅僅限于請集郵名家來設壇布道,還需要在集郵媒體上廣泛營造一種“百家爭鳴”的氛圍,藉以繁榮集郵文化。筆者在此愿續接黎老話題,就集郵文化的“百家爭鳴”再談幾句:
要給“百家爭鳴”提供廣闊的的發表園地。在集郵圈內,中央級、省級、市縣級以及民間郵刊數以千計,在以往的歲月里,一些郵刊曾經有過“百家爭鳴“的經歷,但是近年來,這種“爭鳴”的風氣不濃了,參與“爭鳴”的文章不多見了,反之好似西瓜有口皆甜的文章,在千樣的郵刊中洋洋灑灑。是郵文作者有所忌憚而無意參與,還是編輯先生為求全責而忍心槍斃,尚不得而知。真理愈辯愈明,疏忽了爭鳴,事情就往往變的混沌不清,集郵文化表面的虛象就難以體現真正意義上的繁榮。所以,我們的廣大集郵媒體,能夠多給對集郵文化的各個層面進行爭鳴的郵文作者提供一個發表的廣闊天地至關重要。
要有參與爭鳴的正確態度。無論那一位作者對于集郵文化的自由言論,都是作者學識、智慧、思維方式的結晶。觀點不同,門戶之見,是“爭鳴”的基礎。正確的爭鳴態度,是據理力爭、旁引博證、自圓其說,往往對事不對人。而那些對持有不同意見者動輒紅臉、謾罵、扣帽子的人奉勸不要參與,以免誤己誤人,將爭鳴導向極端。本人在2009年第一期《齊魯集郵》上與湯成光先生有一場關于“生肖郵票全家福到底應不應該發行”的辯論,有多位集郵者亦參與其中,大家各抒己見,氣氛友好。而私下我與湯先生還是好友,我敬佩湯先生這種旗幟鮮明積極爭鳴的態度。至于爭論的結果,大家自然就見仁見智了。
要對爭鳴者的執著精神予以聲援。我本人有收藏集郵文獻的愛好,在多種郵刊上經常讀到知名郵文作者黃繼光的文章。先生妙文遍布集郵圈內各大郵刊,常常參與學術爭鳴,樹大招風,黃先生亦遭到了個別爭鳴者在文中講的一些不雅的話,黃先生仍振振有詞、不為所動,繼續有理有據的闡述自己的觀點,這種為真理而辯的精神,令人欽佩,值得學習!作為一個真正的集郵者,我對黃先生堅持“唯真理論”的“爭鳴“精神予以聲援,大聲贊美,希望那些如黃先生一樣的作者的“爭鳴”風范繼續發揚,撒播郵壇。
百家爭鳴可以興國,那么這股風氣又何嘗不會對今天的集郵文化產生巨大的影響呢?我相信,只要我們集郵者積極提倡科學地進行“百家爭鳴”,一定會使我國的集郵文化和集郵事業呈現真正繁榮的景象!作者:徐銘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