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休息,看到第63期《中國集郵報》“新興收藏品種:郵票本冊”一文,有了些聯想,寫了《“郵票本冊”有“四弊”》,并給《中國集郵報》試投。
2010年7月25日,中國郵政發行《外國音樂家》紀念郵票一套,同時發行了郵票本冊,編號為BPC-2,此舉標志著中國郵政集郵領域一個新品種-郵票本冊的正式誕生。對此,有人歡喜有人愁。筆者愚見:“郵票本冊”似有“四弊”。
“一弊”:郵票本冊的發行體現了郵政開發新品有點濫。現在,郵政對集郵新品種的開發有點層出不窮。2006年發行《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七十周年》紀念郵票時,郵政開發了“大本冊”,四年來的市場反映,其實很令人失望,本可以讓它自然消亡算了,卻不料,四年后的今天又發行了《外國音樂家》本票冊,并編號為BPC-2。
“二弊”:違背低碳集郵的原則。發展低碳經濟已是當前我國經濟的戰略重點,低碳集郵也越來越受到廣大集郵愛好者的倡導和響應。在此情況下,郵政以豪華的裝禎,多達二、三十頁高檔紙張的內頁和精美印制,高成本的制作這樣一本并不太受郵迷歡迎的郵票本冊,是否違背了低碳集郵的理念?
“三弊”:不實用。因為現代通訊的發展,寄信的人越來越少,但發行郵票和郵品,仍要注重實用的原則,脫離了實用,也就談不上集郵的生存與發展。可以說,郵政至今發行的絕大多數郵品,包括各種郵票、小型(全)張、小本票、郵資封片等,都能使郵人做到較低成本的使用,而以郵票本冊這樣的發行價格,誰會使用呢,所以只能成為擺設,多了,甚至成為負擔。
“四弊”:定價高。制作上的高成本必然導致高定價。似想,預訂一套全年郵票也不過百幾十元,一個本票冊就五十元,會有多少集郵愛好者為此而自掏腰包呢。誠然,精美的本票冊可以作為禮品銷售或收藏,但以此為目的而購買的人恐怕寥寥無幾。來源:金陵郵客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779320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