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信封尺寸大小各異,設計各具特色,紙質也不一樣。我們平時接觸最多的是普通信封,這種信封的左下角一般印有彩色、單色或黑白的人物、風景、花鳥、書法、剪紙、國畫、風光攝影、民俗畫等各種圖案,不亞于一枚小小的藝術品,其中還不乏有藝術價值的精品。
信封上的圖案往往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如50年代是“大躍進”、“人民公社”,文革時期的“毛主席語錄”、“最高指示”、“革命樣板戲”、“知識青年上山下鄉”,70年代的“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系列宣傳畫,80年代末期云南老山戰士使用的軍用信封上的貓耳洞中生活情景的鋼筆畫等等。方寸之間,不僅具有時代風采,同時又是一幅幅歷史畫卷。
信封上所貼的郵票更是反映了我國郵政事業的發展史,有60年代以前的紀、特郵禁票,“文革”中的特殊郵票以及后期的“編號票”,有70年代中期開始的J、T票,更多的則是不同時期發行的普通郵票,這些實寄封既是歷史的見證,又是難得的文物。
在信封家族中,各地報刊使用的信封比較獨特,信封的寬窄、長度、規格各具特色,寄件人處的報刊名,一般都是報刊社的縮印,收藏這類信封也如同收藏了書法作品,同時又收集了報刊名稱。不過,這類信封幾乎都是郵資總付,只有郵戳標記,并無郵票。
說到郵戳,這也是信封上的一個重要內容,既有發出郵局的郵戳,也有到達郵局的郵戳,以及有時因出現差錯而蓋的改投地郵局的郵戳,還有各種各樣的欠資、超重、軍用等專用郵戳,真是洋洋大觀,各地地名盡收眼底。如果再深究下去,將從中獲得不少地理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