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屆亞洲郵展“疊色樣張”是我國第一張郵票樣張,發(fā)行量十萬枚,只在郵展展場發(fā)售,發(fā)行當日就排起了數(shù)百米的長龍,在綿陽可謂“萬人空巷”買樣張,以至一出柜臺,十元一枚的樣張就有人百元收購,連綿陽的一些集郵朋友也沒買著。我地根本連影子都見不著,郵友以130多元的高價從上海購得一套,方有緣得見“尊容”。
“疊色樣張”是一枚由黃、黃加紅、黃加紅加藍、成品四圖橫置的小版,前三圖分別有與面值字號差不多大小的Y、 Y+M 、 Y+M+C 英文字樣和豎行小漢字,成品圖馬身上有紅色“樣票”二字。顧名思義,郵票就是按這四圖的次序疊加而成,但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僅此四色是絕對印不出這枚郵票來的,至少還需增加金色(部分票名、徽記和線條)和淡紫灰(右下角底色)兩色才能完成。也就是說前三圖是依次疊加,而第四圖疊加黑色后又加了兩色,因此這是一枚不能完整表述印刷流程和郵票色彩的“疊色樣張”;此外,從馬身上紅色“樣票”二字來看,前三圖和第四圖也不能合為一體,“樣票”二字的紅色不是后來印上去的,是直接在印版上鏤空露出的紅色,但紅色版上此處并未加深,藍色版上也無鏤空的痕跡,那么第四圖上出現(xiàn)紅色的“樣票”二字就頗顯突然了。而且碩大的紅字印在馬肚子上,既遮住了青銅器美麗的肌理,也使“疊色”前后無法銜接,弄巧成拙。因此“疊色樣張”還是一枚無法“疊色”的樣張。其實“樣票”二字可有可無,或用黑色印刷,字體細些,字號小些;或放在郵票空白處;或80分處用橫線劃銷;都能解決無法“疊色”的敝端。或者干脆什么也別動,讓它以郵票的原樣留著,小全張票邊上明明白白寫著疊色樣張的字樣,十元一枚的樣張,誰愿意作 80 分來用?
縱觀所謂的“疊色樣張”,從印刷的角度看,前三枚疊色和后一枚樣票毫無關(guān)聯(lián),是既不完全疊色,又非正宗樣票的奇怪的混合體,說它非“正宗樣票”,是因為馬肚子“開天窗”,成了一種新的版式,與正式郵票有較大距離。
2002年北京國際郵票錢幣博覽會,中國集郵總公司發(fā)行了一枚編號為 ZYH-17 、名為“郵票印制工藝小全張”的紀念張,影寫版,有齒孔,北京郵票廠印制,與印制“疊色樣張”同一工藝,同一廠家。“小全張”是一只粉彩花瓶圖案印制的全過程,由八圖組成,上四圖是黑(K)、藍(C)、品紅(M)、黃(Y)四種分色印版的展示,下四圖是疊色過程,除上四圖加了說明顏色的黑色英文字母外,無任何添枝加葉的東西,但印制流程清晰可信,遠非“疊色樣張”可比。
“疊色樣張”是我國正式發(fā)行的第一枚郵票“樣張”,龍頭效應(yīng)肯定是有的,雖然有不少遺憾,但必竟僧多粥少,市價從一百八十多,下到七、八十元,近來又漲至一百一十多就是明證。。拙以為以此為契機,開發(fā)我國郵票樣票市場,(當然,還需完善樣票設(shè)計、發(fā)行,使之成為真正的樣票,)既能滿足集郵者的心理需求,也不失為一種經(jīng)營創(chuàng)收之路,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