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1897年8月16日發行了第一張明信片,比奧地利于1869年10月1日發行的世界第一張明信片晚了將近30年。但是,由于明信片在通信中有方便快捷、郵資低廉等優點,因而受到人們的歡迎。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到六十年代,一封平信的郵資是8分錢,一張明信片的郵資只是4分錢,這樣,愿意使用明信片的人和單位就更多了,因此明信片的發行數量和花色品種都有極大的增加。
上世紀七十年代前,我國的明信片主要由郵政部門發行。此時的明信片又可分為二類,即無郵資明信片和有郵資明信片,品種大致有普通明信片、紀念明信片、航空明信片和極限明信片等。進入八十年代后,種類增加了有獎明信片,品種增加了生肖明信片、賀年明信片及雙明信片等。同時,明信片的發行渠道出現了非郵政部門,即出版單位、企業單位和機關團體也參與到明信片的發行中來了,為明信片的發行增加了充滿活力的生力軍。
非郵政部門發行的明信片品種更多,主要有美術明信片、風景明信片、紀念明信片、“軍郵”明信片、廣告明信片、通知明信片等。九十年代是明信片發行的黃金時期,特別是有獎賀年明信片的推出,明信片的發行數量達到10億以上,幾乎是全國人手一片。這是因為明信片已經走出了通信工具和郵品收藏的狹小天地,而在發展商品經濟、擴大信息交流、增強人際關系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后,由于電子信息的普及、網絡文化的發展,具有悠久傳統的書信逐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視野,明信片雖然變換姿態、積極應對,但也將未能逃出被拋棄的命運。80后的男女鐘情手機拜年、網絡聊天,認為寄明信片是“太土了”,還振振有詞地說:“誰寫信和寄明信片,他(她)肯定是外星人,手機上、網絡上什么搞不定?而且不消幾分鐘,想辦的事想說的話E路通行!”再說,現在大小商場、百貨超市、來自韓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高中低檔禮品卡、賀年卡、情人卡、生日卡五彩繽紛,琳瑯滿目,又時尚又實用,尤其是不需要挖空心思想詞兒,真正是新新人類交朋結友,問候祝福的心愛物品,明信片不受冷落那才怪哩。看來,明信片退出郵壇的歷史恐怕亦不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