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分別發行了中國成語和古代寓言郵票,其中均有《愚公移山》圖。在鑒賞比較前,先看一下《愚公移山》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選自《列子》)
《愚公移山》贊揚了以愚公為代表的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宏偉抱負。毛澤東同志曾經引用愚公移山的故事,寓意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努力奮斗、不怕困難、英勇戰斗,去奪取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
中國大陸的《愚公移山》圖的設計沒有準確理解并反映這則古代寓言的內涵。太行、王屋二山,只見一山,另一山隱約可見;畫中的愚公手握鋤頭,面帶微笑,展現了其不怕困難,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但沒有了眾人的烘托,只表現愚公一個人,少了挖山不止的氛圍;而且圖中愚公的年齡、氣質、形象、姿態等與大家通常的理解也有較大差距、特別是對教育青少年來說,正面直觀性差,效果不佳。可值得圈點的是畫面顏色古樸尚可。
中國香港的《愚公移山》比較準確地表達了這則寓言的含義,意境深奧、反映直觀。遠處高入云霄的太行、王屋二山,在愚公眼前既藐視又重視,只要堅持挖山不止,山總會平的;山下愚公的子子孫孫揮橛使锨,烘托著堅持不懈挖山的氣氛;年邁九十的愚公仰天“長息”,表現了樂觀主義精神和挖山的堅定決心。不足之處是圖案畫面稍小了些。
中國臺灣的《愚公移山》體現了臺灣此類郵票的一貫設計風格,比較直意,有些看圖說話的味道。圖中愚公好像正在對智叟說“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遠處的太行、王屋二山已不再是那么高大了;子子孫孫拿著各種勞動工具“叩石墾壤”,人多力量大,困難不可怕,只要有決心,何愁山不平。感到不足的是缺乏挖山的氛圍,郵票圖案的顏色似乎味還差些。
綜上,中國香港的《愚公移山》總體上設計比較成功,而中國大陸的《愚公移山》在設計上失敗了。來源:西夏郵記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sm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