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爾曼·白求恩(1890~1939),加拿大共產黨員,國際共產主義戰士,著名胸外科醫師,學士學位。在英國和加拿大擔任過上尉軍醫、外科主任。1922年被錄取為英國皇家外科醫學會會員。1933年被聘為加拿大聯邦和地方政府衛生部門的顧問。1935年被選為美國胸外科學會會員、理事。
1936年冬,白求恩志愿去西班牙參加反法西斯斗爭。1938年3月,他受加拿大共產黨和美國共產黨派遣,率領醫療隊來到延安。8月,任八路軍晉察冀軍區衛生顧問,他悉心致力于改進部隊的醫療工作和戰地救治,降低傷員的死亡率和殘廢率。他把軍區后方醫院建設為模范醫院,組織制作各種醫療器材,給醫務人員傳授知識,編寫醫療圖解手冊。他倡議成立了特種外科醫院,舉辦醫務干部實習周,加速訓練衛生干部。組織戰地流動醫療隊出入火線救死扶傷。為減少傷員的痛苦和殘廢,他把手術臺設在離火線最近的地方。11月底,他率醫療隊到山西雁北進行戰地救治,兩晝夜連續做了71次手術。
1939年2月,白求恩率18人的“東征醫療隊”到冀中前線救治傷員,不顧日軍炮火威脅,連續工作69小時,給115名傷員做了手術。當某傷員急需輸血時,他主動獻血300毫升。消息傳開,邊區的農會、武委會、婦救會紛紛響應,上千人報名獻血,很快組成了一支150人的獻血預備隊,白求恩高興地稱之為“群眾血庫”。有些傷員分散在游擊區居民家里,他在4個月里,行程1500余里,做手術315次,救治傷員1000多名。為了適應戰爭環境,方便戰地救治,組成流動醫院,他組織制作了藥馱子,可裝做100次手術、換500次藥和配制500個處方所用的全部醫療器械和藥品,被稱為“盧溝橋藥馱子”;制作了換藥籃,被稱為“白求恩換藥籃”。他提議開辦衛生材料廠,解決了藥品不足的問題;創辦衛生學校,培養了大批醫務干部;編寫了《游擊戰爭中師野戰醫院的組織和技術》、《戰地救護須知》、《戰場治療技術》、《模范醫院組織法》等多種戰地醫療教材。他還將自己的X光機、顯微鏡、一套手術器械和一批藥品捐贈給軍區衛生學校。
白求恩是一個技術精湛的戰地外科醫生。他除了做手術治療之外,還親自打字,畫圖,編寫教材,給醫務人員上課,講授輸血技術。他開展的戰地輸血在我軍野戰外科史上第一次取得成功。他制定的“五星期計劃”,建立的模范醫院,作為示范來推動整個根據地的醫務工作。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白求恩貢獻了自己的一切,他以此為己任,以此為快樂。
1939年10月下旬,白求恩在淶源縣摩天嶺戰斗中搶救傷員時,左手中指被手術刀割破,仍不顧傷痛,堅持戰地救護。他說:你們不要拿我當古董,要拿我當一挺機關槍使用。在手指疼痛的折磨中,寫下了治療瘧疾病的講課提綱。又連續做了13臺手術,終因傷勢惡化轉為敗血癥,醫治無效,不幸逝世。毛澤東于 12月21日寫了《紀念白求恩》一文,號召學習他的國際主義精神和共產主義精神,學習他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的極端的熱忱,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無私奉獻精神。
中國郵政于1960年11月20日發行了紀84《諾爾曼·白求恩》郵票一套二枚;1979年11月12日發行了J50《諾爾曼·白求恩逝世40周年》紀念郵票一套兩枚;中國與加拿大于1990年3月3日聯合發行了J166《諾爾曼·白求恩誕生100周年》郵票一套二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