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1518年-1593年)中國明代醫學家、藥學家。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并富有實踐精神,肯于向人民學習。李時珍38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三年后,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當時太醫院被一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李時珍在此只任職一年,便辭職回鄉。李時珍參考歷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余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27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明以前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為我國藥物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對世界醫藥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該書出版后,很快傳到日本,又流傳到歐美各國,先后被譯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鮮等十余種文字在國外出版,傳遍五大洲,至今仍是一部有重大學術價值的古代科學文獻。李時珍被世界公認為杰出的自然科學家。
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羅百氏”,又“采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遠涉深山曠野,遍訪名醫宿儒,搜求民間驗方,觀察和收集藥物標本,搞清了藥物的許多疑難問題,于1578年完成了《本草綱目》編寫工作。其中糾正前人錯誤甚多,在動植物分類學等許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對其它有關的學科(生物學、化學、礦物學、地質學、天文學等等)也做出了貢獻,達爾文稱贊它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本草綱目》凡16部、52卷,約190萬字。全書收納諸家本草所收藥物1518種,增加收入藥物374種,合1892種,其中植物1195種;共輯錄古代藥學家和民間單方11096首,涉及臨床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等常見病、多發病,其中2900多首為舊方,其余皆為新方;所用劑型丸散膏丹俱全,且許多方劑既具科學性,又有簡便廉驗之特點,極具實用性,書前附藥物形態圖1100余幅。這部偉大的著作,吸收了歷代本草著作的精華,盡可能的糾正了以前的錯誤,補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發現和突破。他不僅解決了藥物的方式、檢索等問題,更重要的是體現了他對植物分類學方面的新見解,以及可貴的生物進化發展思想,打破了自《神農本草經》以來,沿襲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類法,把藥物分為水、火、土、金、石、草、谷、萊、果、木、蟲、鱗、介、禽、獸、人共16部,包括60類。每藥標正名為綱,綱之下列目,綱目清晰。書中還系統地記述了各種藥物的知識。包括校正、釋名、集解、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錄、附方等項,從藥物的歷史、形態到功能、方劑等,敘述甚詳。尤其是“發明”這項,主要是李時珍對藥物觀察、研究以及實際應用的新發現、新經驗,更加豐富了本草學的知識。
李時珍晚年,自號“瀕湖山人”,著作有《所館詩》、《醫案》、《瀕湖脈學》、《五藏圖論》、《三焦客難》、《命門考》、《詩話》等。其中《瀕湖脈學》依其父李月池所著《四診發明》及歷史上其他多家脈論精華,不僅語言簡明,論脈清澈,把臨床復雜脈象總結歸納成基本的27種脈象,而且還把主要內容,即脈象、相類脈鑒別、脈象主病,皆以韻文歌括形式撰述,便宜誦記,因此其書流傳深廣。歷來受醫家推崇的《瀕湖脈學》對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是李時珍對中醫學的又一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