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觀鳥愛好者,也是一個鳥類專題的集郵者。不知道鳥類專題的集郵者中還有沒有我這樣雙重身份的?也許是我還沒有遇到,鳥會里倒有幾位曾集郵的,但他們現在完全不集了,更不會編郵集。一直想找到一位兩方面都談得來的朋友卻尋不到,遇不著。
我對組集的態度就是玩玩兒,當然能玩出名堂最好,沒有名堂就享受過程。自認為對集郵的悟性比之觀鳥要高。在去年洛陽世展前,我的集郵其實是停頓的,一直沒怎么搞。因為我興趣太多,常常去忙別的。后來在博客上認識了施友,也是因為討論某個集郵問題,可能是愛研究的毛病吧,就此又開始集郵了。
參觀完洛展后,我才真正理解了組集是怎么一回事。我看到了以類傳統研究方式的《世界童子軍》專題,開始不理解,而后來恍然大悟。世界高獎的作者游弋于古典和郵政史上以及集郵規則上的靈活程度遠不是中國作者一朝一夕能夠達到的。可以說中國作者是為規則服務的,而對世界高獎作者而言規則是為他們服務的。這也難怪,集郵本身發自歐美。古典的東西對他們而言更是信手拈來,加之語言沒有障礙,所以集郵知識也可以寫得相當自信。對于很多歐美參展者來說,興趣是第一位,獲獎只是結果,而專題知識一定要靠譜。我看了那部《鳥,如何辨識它們》和《鴿子》,可惜因為去的晚,當時已不讓拍照,只偷拍了幾頁,不過基本上可以看到,他們的鳥類知識還是基本正確的,但遠不如《大洋洲鳥類》那樣專業味十足。可以看到這兩部郵集,普通對鳥類稍有了解甚至不了解的人也能看得很清楚,這是他們的優點。我看到了幾位評委,只在這些展框停留片刻,便用筆記下一些數字。而且他們停留的展框前一定有“明星素材”,而不是因為對專題知識的敘述上有疑問。我在想他們到底評價的是什么?
我曾看過國內的幾部鳥集,有甚沾金者,依我的井底淺見,這些集子比國外的差的不是一點,而且根本的理念就不對,集郵知識尚不說,專題知識太小兒科,自己完全沒有研究,都是網上抄來的資料,還有以訛傳訛的。我當時組集這部《鷺科鳥類的辨識》就是源自某些郵集連鶴、鷺、鸛都分不清的事實。
洛展上我看傳統和郵政史的時間比看專題還要長,我對這些古典的東西有著濃厚的興趣。因為在我看來搞一部專題似乎太容易了,只要有好的綱要,只要有相當的財力,很快便可成集。不象古典展品,一直在挑戰自己的各方面極限。拿高獎難之又難,但其樂趣是一種古典的集郵沖動,如陳酒的滋味。
言歸正傳,鳥集其實集起來似乎可以很容易,只要有足夠的財力,很快可以組上一部高獎郵集,象洛展的這部《鳥,如何辨識它》,匯集了各路明星素材,因為不用分鳥種,只要是鳥的素材都可以上,只要你有錢買,鳥的東西數量還是龐大的,所以說這個題目是相當聰明的,我認為它比集“燈塔”等要容易的多,而且專題知識可以泛泛而談。而“鴿子”就相對難的多。
因為對于確定的某種鳥而言,組集是相當困難的,因為古典郵品不是少就是貴,比如雉科,本來是個好題目,但比如印度的孔雀圖的,想要找到也不容易。“雁行目”搞個五框其實也不錯,但你敢集嗎?黑天鵝票你有嗎?用藍天鵝代替?“鷹”有前作了,專題知識容易突破,而珍罕要錢,況且你真正分的清古典郵票上是哪種“鷹”嗎?“雙頭鷹”也算“鷹”?“鳴禽”其實是一個相當不錯的選題,但有幾個人能分清楚“鹟”和“鴝”還有“鶇”。郵票尚有目錄可尋,郵政用品上的描繪又何處解釋,按郵商的描述照抄?(國內郵商們對鳥的描述準確率依我之見不到十分之一)。按鳥種集又不討巧,又困難,又不能少東西。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不會選擇,也不敢選擇。
有很多人意識到了這點,所以他們的集子都在泛泛地講鳥,用一個很廣大的題目掩蓋專題知識的缺乏,他們認為評委也與他們一樣應該對鳥類知識知之甚少。這樣在國內也許是可以的,甚至可能獲高獎。不過前題是要用上一些明星素材。但我認為在國外,應該不行。在國外,“鳥”仍是幾大流行專題之一,觀鳥也一直是歐美流行的休閑活動,所以懂鳥集鳥的人相當多。最好的例子就是拉格.達緬,正因為有了他,現在的鳥集(以前的不算),想入他的法眼估計相當困難。(但能上世展的郵集不一定能上國展)。雖然我認為鳥集就算大題目,也應該要有研究,應該真正對鳥類知識進行研究,應該學一些鳥類學,學一些分類學的東西,這樣才能駕馭自己的題材的,才能自信地使用素材。但是這么復雜,不是真正喜歡鳥的人幾個愿意去做?當然我認為只想在國內玩玩的完全可以不管這一套。
所以我認為中國的鳥集少,是因為中國既懂鳥又集郵的人太少,當然想組鳥集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來源:鸛看秋月春風http://blog.sina.com.cn/xianst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