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P專題委員會主席達緬·拉格主講的《專題集郵展品評審的方方面面》對于郵集珍罕性的評審,做出了如下評述:
評審珍罕性的最高分為20分。珍罕性是與重要性一起評審的,珍罕性必須建立在重要性的基礎之上。展品中擁有常見素材的,可得8分;每框最少有2件不常見或極少見郵品的,可得9-10分;不常見或極少見郵品隨處可見的,可得11-12分;不常見或極少見郵品隨處可見,并且有一定數量的珍罕品的,可得13-15分;不常見珍罕郵品隨處可見但沒有“頂極”珍罕品的,可得17分;不常見珍罕郵品隨處可見,并有一些“頂極”珍罕品的,可得18-19分;珍罕郵品和“頂極”珍罕品隨處可見的,可得滿分。
其中的主要有兩處,需要人們進行深入理解和把握:
1、“珍罕性是與重要性一起評審的,珍罕性必須建立在重要性的基礎之上。”那么,這里所指的“重要性”究竟是什么概念?如何理解?
2、出現了“頂極”珍罕品的概念,如何理解?何謂“頂極”?
在此,想聽取一下各位郵友的高見。
關于“重要性”,現行的專題類展品評審表中并沒有為此專門設立這個評價要點,而在傳統、郵政史、郵政用品等類別中均有明確規定,我們不妨在此學習一下:
傳統集郵展品,評審“重要性”(針對展品整體素材水平)主要有下含義(FIP前主席羅伯特。奧登威勒關于《傳統集郵展品評審》講座):
1、再復制這樣一部展品的可能性,換言之,再復制這樣一部展品的素材會容易到什么程度?
復制辦不到
復制困難
難度中等
相對容易
容易復制
2、編組這部展品的難度,在正常情況下參展者要制作這樣一部展品,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和個人精力?
一生的努力或者主要貢獻源自個人努力
10到20年或等效的學習和努力
很少的努力
3、展出了為集郵者而創制的郵品。幾乎每一個國家的郵票在發展到一定階段,遲早在郵票的發行和使用方面都有可以見到一定程度“集郵”的影響。盡管如此,就是在明顯有大量集郵影響的領域內,也還有郵政服務中產生的“自然素材”或非集郵的應用而產生的素材。
有的主要素材都是非集郵品,或者“可以接受”的集郵品。
關鍵素材展示了一流的非集郵品,但也展示了某些集郵品。
多數關鍵素材都是集郵品,且同類的非集郵品是可以獲得的。
大多數或全部素材都是因集郵而產生的
4、在被展示國家或領域內的集郵價值。首先是在其“本國領域”內它的重要性,然后是在世界范圍內的基礎上它的重要性。
最高的集郵價值——在該領域能收集到的關鍵素材;
高的集郵價值——但回避了某些最困難的收集領域;
有些集郵價值——有些趣味性,有一定的難度;
集郵價值一般——某些局部有點趣味性,但相對容易收集;
沒什么集郵價值——一個缺乏趣味性的普通領域。
5、在世界集郵水平上的集郵價值
高的集郵價值——大多數集郵家應該通曉這個領域
有些集郵價值——許多集郵家還熟悉這個領域
集郵價值一般——某些集郵家多少了解一點這個領域
沒有什么集郵價值——少數集郵家可能認為該領域有點趣味性
無集郵價值——可能很少有人熟知的領域,幾乎沒有人認為該領域適合一部國際性的競賽性展品
郵政用品集郵展品評審中,有“集郵重要性”這項評價指標(針對展品整體素材水平),據托德先生在2008年洛陽FIP國際集郵講座授課提要,其表述的內涵為:
集郵重要性,它取決于實際展品相對于選題的重要性,以及該選題相對于郵政用品領域的重要性。也包括我們在一般認識上的集郵重要性。如馬爾雷迪郵簡是世界上第一枚郵資郵簡,它就很重要。
如果重要性不高,則郵集做得無論多好,都不可能得高分。
一部展品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它對集郵的貢獻上。重要性如果不高,其珍罕性就沒有意義。對于那些對展品規模沒有合理開端或解釋的展品,評審員要仔細評估其重要性。
比如一部反映某一國家早期郵政用品的郵集中,參展者卻不涉及最初幾年的發行、使用情況,而從第三年開始展示之后的情況。
評審員應留意到參展者沒有合理原因,而展品中缺少一個國家部分素材的情況。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在參加FIP郵展的反映蘇聯郵政用品的展品中,卻沒有該國的早期郵資封。
評審員不要受英聯邦展品中經常遇到的“樣張”的影響(它們其實是某些公司批量制作的),這些郵品的實寄品通常才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