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國忠 1942年生于上海,高級工程師。上海市集郵協會常務理事、學術委員,上海市化工集郵協會會長。1992年、2002年獲得“全國集郵先進個人”稱號。著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原地封圖鑒》(1990)、《大眾集郵》(2001)、《大眾集郵》第二集(2007)、《原地集郵概論和圖鑒》(2008)等。
童國忠是生在抗日戰爭時期、長在紅旗下的一代,學生時代沒有集郵的機緣,大學畢業后在涂料研究所工作,下班后換乘公交車,經過集郵公司見人排隊,順便買了一套當天發行的《劉少奇同志誕生八十五周年》紀念郵票,從此他進入了這座樂園就再也沒有離開。
童國忠集郵之初,我國的生肖郵票已發行過猴、雞、狗、豬4種。他起步雖晚,進步卻快。從此,每星期日他的固定去處就是集郵公司,柜內的商品、門外的本本都是他的票源。他向人購買郵票,更勤于向人問這問那,一位年輕的賣家見他如此誠摯,遂送他一本新中國郵票目錄簡印本,為他確定今后的集郵方向埋下了基礎。他動用多年的積蓄,又向同事們借了些錢,在開始集郵的第二年,就集全了發行已達十年的全部J、T票。
當時的集郵團體猶如星星之火,童國忠所在單位就有3個集郵小組,一個掛靠大院內主要單位的郵協,一個主要是集體購買郵票的組合,再有一個就是國忠和他的同事們。在他的促成下,3個小組合而為一,成立了研究所的集郵協會,由國忠負責,不久就舉行了第一次郵展、第一次郵識講座、第一次郵識競賽。
涂料所歸屬化工局,當時全市化工產業經濟發達,從業單位和人數眾多,工會文體活動顯得舉足輕重。1986年夏,局工會醞釀成立集郵協會,找來各基層集郵活動的積極分子座談,國忠在會上暢敘設想,陳述有據,獲得局工會姚鏡洲的賞識。在經過考察和報批后,局工會選定國忠擔任化工郵協會長,委以籌建的重任。國忠冒著當空的烈日,騎著自行車穿梭于大街小巷,一家工廠連著一家工廠地登門找工會,通過工會找集郵的骨干,同他們交流、談話,了解他們的郵識、能力、特長,在兩個星期內跑了16個單位,從而建立了化工郵協的核心班子,其中有的集郵多年,郵識豐富,專攻目標明確,精心組集參展;有的熱心奉獻,樂于服務助人;有的信息靈通,熟悉集郵動態;有的辦事認真,作風細致嚴謹,國忠請他們分別在郵協的各個崗位上發揮聰明才智。
由童國忠擔任會長的上海市化工集郵協會于1986年成立。10年后已有團體會員126個,個人會員10700名。他們堅持辦刊、辦展,20年內,全市的行業性郵展辦了10次,規模最大的一次展出230多框,展期最長的一次延續7天,觀眾多達數萬人,推廣集郵和宣傳集郵的成效顯著。聘請了包括國家級郵展評審員在內的專家評審,為不斷提高郵協會員的集郵水平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不少會員的展集被選送參加更高級別的競賽。上海化工郵協非常重視學術研究,他們每年組織學術研討會、編印文集,不受郵協“門戶”的限制,經常邀請會外專家參加交流。因此,每年上海集郵節的化工分會場活動成為上海集郵者“一票難求”的品牌場次。他們舉辦學術活動的形式豐富多樣,比如同蘇州市郵協考察姑蘇驛,拍攝錄象片《姑蘇驛郵史》;先后影印早期集郵文獻《郵乘》和《郵學月刊》,請劉廣實作指導,并由他寫了相關論文和編制全套索引,成為國內同類文獻學術含量很高的品種。
上海化工郵協自1995年起,發動會員積極投入社會公益活動,包括義捐郵品拍賣籌款,支助井岡山老區南警希望小學的5名困難兒童完成學業,更新課桌椅,建立圖書室,設立獎學基金,這項頗具特色的義舉一直持續至今。
上海化工郵協的成功,主要歸功于領導的重視,再就是骨干隊伍的精誠團結,這同會長知人善任和組織、動員密不可分。原來,國忠向來會做團結助手的工作,他在上中學的時候就是校學生會主席、團委委員,擔任校大隊輔導員,就讀上海科學技術大學時,又是校美工組的負責人,當時科大黨委宣傳部麾下有3支隊伍:校報、廣播臺、美工組,而反應及時、形式活潑的竟然常是美工組,他們用速寫、漫畫、攝影、快報、電影放映前的幻燈片等形式報道校園新聞、好人好事,及時迅速、內容生動,深受師生喜愛。國忠善于謀劃、貼近群眾、身先士卒的性格特征在化學工會充分信任和郵協骨干團結進取的有利條件下,如魚得水,在化工郵協分設學術委員會、會刊編輯部、新郵發行組、群眾工作組、封片組,活動有條不紊,持續不懈,在全國集郵聯成立十周年和二十周年時,化工郵協屢被評為全國集郵先進集體,童國忠本人則屢被評為全國集郵先進個人。
會刊《化工郵苑》最初由童國忠親自主編,后來他看到基層郵協一名年輕會員主辦一份手工謄寫的油印集郵小報,版面上洋溢著編者的機敏和睿智,所持郵識也較全面,他像發現寶藏似地向局工會推薦這位青年工人,毅然將化工郵協的會刊全權托付給他去編,并提名他為下屆化工郵協副會長的候選人。這位原來手握S形扳手的生產第一線工人從此脫穎而出,后來,經過調動、轉干,直到最初青睞國忠的老姚退休,他便破天荒地成為局工會專管文化體育活動的部門負責人,兼任化工郵協的秘書長,與國忠合作辦會可謂更是融洽和諧。這個伯樂一顧青云直上的故事也在上海集郵界傳為佳話。
童國忠是一個勤奮向上的人,他在本職崗位上,從課題組長升任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副所長,成為高級工程師,成為中國化學會裂解色譜學科組的成員,他有總結經驗的習慣,集工作的心得編著了《現代涂料儀器分析》一書,2006年由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這樣的專業書在我國還是第一本呢。這種總結經驗的習慣也由他帶到了業余的集郵活動中,他一方面如饑似渴地學習集郵知識,一方面又善于用自己的語言對學得的郵識作出通俗易懂的敘述,所以他很早就撰寫郵文,1985年就發表了《郵票的四個基本屬性》,《集郵》雜志在1986年評選最佳文章,他的《郵票的品相》一文以得票數榮登榜首。他從事的儀器分析,養成他做學問一絲不茍的作風,寫文章嚴謹認真,為此又被《中國集郵百科全書》的分章主編相中,聘他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郵票”項下一系列基礎條目的撰稿人。
童國忠較早就注意收集原地封,除了在化工郵協建立封片組,組織會員“跑戳”外,他還參與創建了原地封研究會,成為學術研究的中流砥柱,一度擔任會長,后被聘為顧問,這是一個會員遍及全國,每當發行新郵,都需組織會員趕到原地實寄新郵首日封的互助組織。原地集郵是一種新興的集郵門類,起初并無文字形式的游戲規則,國忠將郵票按題材分類,為認定各類郵票的原地尋找規律,歸納、演繹為最初的原地集郵理論,又在研究中定義了“主題原地”、“主圖原地”、“特指性郵票”、“泛指性郵票”等一系列專門術語。他在原地集郵活動中大力提倡理論研究,帶動了一批同好,為原地封研究會連續主編了《原地封研究會文集》一、二、三集,并使原地集郵在國內集郵界造成較大的影響,以致《中國集郵百科全書》和《中國集郵大辭典》都收載了“原地封”的條目,或由國忠撰稿,或以國忠的郵文為素材。國忠原就熱衷于通過媒體宣傳集郵,曾在《新民晚報》、《文匯報》、《新聞報》、《國際金融信息報》及多種集郵報刊上發表了大量的普及性郵文,為上海集郵名家合作策劃的全國最早的集郵音像出版物《集郵天地》撰寫腳本,為上海各家集郵特色學校專業教師合作編撰的初中集郵活動課教材《集郵知識與技能》(1999年北京世界郵展銅獎)執筆,但他用功最深的著作還是原地集郵研究,《原地封概述》獲上海市集郵學術論文(1982—2001)優秀獎,并被上海市集郵協會授予“金羽獎”(2002),《原地封研究的進展》被收入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中國集郵學術研究文選(1994-1997)》,《原地分類及確定原地的基本原則》在2005年重慶全國集郵論壇宣讀,獲全國集郵聯頒發的二等獎。他曾編輯、出版個人的集郵文集,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原地封圖鑒》(1990)、《大眾集郵》(2001)、《大眾集郵》第二集(2007)、《原地集郵概論和圖鑒》(2008)。來源:先睹堂主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haolin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