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春節,本人同1991年一樣,又回到了久別12年的郵市,通過仔細一研究,發現目前的郵市,真可謂遍地是黃金,千里馬隨處可見,痛恨自己來得太晚,于是,一鼓作氣按著“物以稀為貴” 的比價效應,購買了一些自認為是具有很大升值潛力的郵品。然而,我入市不足半年,卻親眼目睹了郵市的很多怪狀和異事,更驚異郵市全然與早已改革開放的中國其它經濟市場有著很大的差別,中國的其它經濟市場早已步入規范的波浪式上升軌道,而郵市還處在一個原始的封閉狀態下的箱體內,做著簡單的園周運動,很多郵人還沾沾自喜,并樂此不疲,整個郵市和郵人在郵票的價值觀、意識形態、郵品運作等方面,幾乎都陷入了一個片面追求“時髦的題材”、“ 無效的消耗”、“ 熱點的需求”、“垃圾的再利用” 等這樣一個浮華怪圈,與傳統的價值觀和收藏理念背道而馳!更容不得半點新觀念和新思維,老氣橫生,閉門造車,不能自拔。。。。。。
時至今日,斗轉星移,很多郵友對郵品收投投資的價值觀和認知度,隨著不斷的去偽存真和探索,終于開始發出了切身體會的感慨和感悟,盡管有些人可能是心口不一,抑或言不由衷,但,畢竟是話從口出,口由心使,難能可貴:
舍得---郵市的現狀告訴我們當前的思路是錯的!郵票市場依然延續13年前的操作思路和運作格局,顯然已不合時宜。大家都知道郵市該啟動了,但為什么就起不來呢?縱然有些郵品在漲,但始終不能形成規模帶動大市,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湯成光---稀少品種,即是“物以稀為貴”的品種,符合收藏品投資規律。
無終始---超過面值便不再有使用消耗,量的比價相對好把握。而題材的比價則比較難把握。
吞寸木---郵品遵循量價比規律,量少精品的價格能夠實現暴漲再暴漲。
雛龍欲飛---收藏是一種投資行為,郵票是一種商品,勇于承認自己購買郵品是為了增值,版塊 無優劣,各有特點,什么漂亮、發行量少又價格同比較低的,你就去買,要時刻謹防“被需求”而不斷地掏空口袋。
楚楚---郵票同其他藝術品一樣,遵循“物以稀為貴”的規律。
以上這些,也佐證了90后新郵“消耗論”和“題材論”、“需求論”的逐步瓦解,“消耗”和“題材”等,不能否認它有一定的市場作用,但要客觀對待和慎重把握,而對于“需求”等這個更為抽象的概念,一般人卻更是會二丈和尚摸不清頭腦的,為此,我們不防揭示一下有關“消耗”和“題材”、“需求”的實質問題,就事論事,一切看似合理的真理,其實也只是謬誤。
消耗的目的
消耗的結果就是每一個郵人日夜昐望的存世量的日益減少,越消耗越好,因為量也會越來越小,其目的是追求量小!其實,消耗不過是一個為“量老板”打工的普通員工罷了!
時間的作用
很多東西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價是上漲了不少,如不排除社會整體經濟(物價)增長的因素,更或不比較的話,恐怕很難準確的判定誰快誰慢,誰多誰少,現代人類,切勿低估了我們的前輩和袓先們的智慧和他們對商品的經濟價值的認識水準,當時是值錢的,到現在有很多可能更值錢,當時是不值錢的,到現在有很多可能更不值錢,因為無論何時,物質的價值觀和價格體系,都是建立在不同的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有它的客觀性和必然性。也并非時間越久的東西越值錢,山上的石頭上億萬年了,從無價到目前的以立方來計價,它經歷了盤古開天辟地和小瓶的改革開放,整整N十億年才熬出頭來呀,它終于升值了,而且還有年年漲的大好形勢,哈哈,扯太遠了!其實,隨著時間的推移,做為一個不可再生的藝術品資源,其存世量也是日益減少的,在此過程中,一切藝術品都在按幾乎相同的損毀率,不同程度的逐步減少,說白了,時間也是為量打工的!
題材的局限
越是題材大和好的郵品,其發行量越大,一個郵資圖,除了一版還有二版三版式,除了票還有片有本有封,這是共性,也是普遍現象和事實;而存世量越大的郵品,其價格越低,甚至低于面值,并幾折,這也是共性,更是普遍現象和客觀事實;而最終的結果,無論是縱向比較,還是橫向比較,更或同門同族同姓比較,都是以量小的郵品而價更高,這也是共性,更是普遍現象和客觀事實;只講題材,而不重視“量”的因素,便是飛機上聊天----空談!
需求的本質
各類人群其需求各異,青油炒菜,各有所愛----這是需求的多樣性;需求量再大,如保障供給,其價很難上漲,甚至不漲,需求量雖小,只要供給不足,其價則很容易上漲,甚至大漲,需求量一定,供給一加大,其價立馬下跌,甚至大跌,需求量一定,而供給一減小,其價立馬彪升,甚至上天,而只有在供給量一定的前提下,需求增大,才有可能(說可能是因還有其它條件的制約)出現其價上漲的現象,不難看出,需求與價格之間,全是由供給這個量來調控和最終實現,國民經濟無論宏觀還是微觀調控,無不以供給這個量作為主要杠桿和手段。需求只能引導和制造,而最終還是必須通過供給這個量來實現。
需求的妙用
對于強調需求第一的郵友,其實是完全夸大和曲解了需求在郵市中的意義,在還沒有確定某個郵品是否具有投資價值之前,而將需求的大小與否定為主要進場標準或價值標準,實為盲人摸象,更是謬誤中的謬誤。任何商品的價格都是波浪式向前運動的,這是總的基本趨勢,郵票收藏品也不例外,但是,各個郵票在向前做波浪式運動時,有的長年在一個相對高度不大的矩形箱體內,做上下波浪式的水平運動,有的卻是長期在一個無法確定高度的大三角形范圍內,做波浪式上升運動,前者即是不具長期升值潛力的郵品,而后者才是具有長期升值潛力的郵品,但是,兩者在從一個波谷在向下一個波峰運行時,都會有較大的能量聚集,即購買力加大,也就是所謂的需求放大,人氣也都相對會增加,但是,價高和貴的東西,無論如何也無法與價低和便宜的東西相比較,因為通常買便宜東西的人肯定多,人氣指數也更高,就如菜市場和鉆石店的情景一樣。所以,以需求的人氣指數是無法判定郵品價值的,它只是一種現象,至多也只能判斷價格在近期有可能向上波動,而絕不是衡量郵品價值的標準,基于這點,收藏者,完全可忽略它的存在意義,少的才是好的,好的才是珍貴的!
所以,凡作波段操作的投機者,完全可不考慮參與購買的郵品是否有收藏價值,在價格低點和購買量增加時,一個猛子扎進水中就是,撈了利潤出水上岸了事,價格跌了,又扎進,輕車熟路,簡單得很呀!
需求的謬誤
在市場上,需求和供給量越大的一切東西(是一切,因此時還未想出不是這樣的東西),其具體表現是價格越低,甚至免費無償供給(空氣),而需求和供給量越小的東西(不敢說一切商品),卻往往價格越高,無論需求的大小與否,所有賣家心里都很想單方操縱調高自己商品的價格,但,終因有競爭對手的存在和非壟斷生產及經營的產品,而遭失敗,或指責,或行政調控---這就是需求的謬誤!在現實的郵市,也未能跳出需求的這個謬誤,國人都想收藏一套97香港回歸郵票和奧運小片等,生產和供應商便把握了這一強大旺盛的需求,于是,或加班增產,給三人二人發一條槍,最后,給你每人發一條槍,生產和經銷商從骨子里就不想把現在價值12萬的梅蘭芳,僅3元賣給郵人,更別說價值360萬的大一片紅,僅8分就賣了,因為賣2萬枚梅蘭芳才獲得6萬元收入,而賣10枚大一片紅,連一元都收不到,這不是虧本生意嗎?做這個供給量小的生意,太不劃算了,如果梅蘭芳和一片紅在那個年代,也似97和08年一樣,給三人二人發一條槍,最后,給你每人發一條槍,其結果必是,郵政笑,郵人哭-----這就是需求雷人和囧人之處!所以,只講需求量大的人,是克己奉公,做自己的掘墓人,不看存世量大小的,是盲人騎瞎馬,身臨懸崖峭壁也不知!
郵品的收藏屬性
在郵市,因為郵品是收藏品,早已成共識,現在看來,我更趨向于把郵品劃為似批量生產的工業收藏品,或古籍書報一樣的印刷品,沒有唯一性,而不是象字畫那樣的純手工藝術收藏品,獨一無二。認淸了郵品這樣一個根本的收藏屬性之后,我們就基本懂得如何去收藏和選擇哪些才是更有收藏價值了。
郵品的宣傳
任何物品,只有發展到存世量為數不多的時候,才有可能成為收藏品!其它工業產品和民俗生活用品也不例外,隨著時間對物品的消耗,例如老汽車、相機、可樂罐、椅子、夜壺等等,也會開始越來越值錢了。只有那些稀少或逐漸稀少的東西,才會喚起收藏者的收藏意識和購買欲望,人無我有,人有我精,無不體現“物以稀為貴” 的哲理。這種收藏意識和購買欲望就是郵市傳說中的“需求” 根源,它是因“稀少” 而自覺產生的,越少越能激發人們的收藏意識和購買欲望,這種需求的動力也是非常強大而厚實純樸的,就似地球聯合國號召保護“珍稀動物” 一樣,也會有一些有識之士,會自發的上街頭吶喊和寫文章廣泛宣傳對“珍稀動物” 的保護意識,如果某年某月某時,某些人突的冒出大肆宣傳“家豬” 因為需求旺盛,每日大量屠殺,而數量日漸稀少,并號召人們買種養殖是為了保護“家豬” 瀕臨滅絕的境地的話,人們一定會異口同聲的說:“他一定是殺豬的!”
目前郵市,就有一些廣泛宣傳,并喚起人們對“珍稀瀕絕郵品” 的保護和收藏意識的有識之士和熱心人,而更不乏一批大力鼓吹“量大垃圾票” 因需求旺盛,而瀕臨滅絕、價值突現的殺豬匠!請務必端正視聽,分淸黑白。
郵品的商業運作
在特定環境下,一切物品都有一定的商業價值。在郵市上,很多打著為郵市對外宣傳和普及郵文化的旗號,把一些不具有收藏價值的最大垃圾郵票做成產品冊,以高出市價近10倍的溢價,賣給局外百姓,掙黑心錢。你做你的,這我不管,我看不到,也管不了,但是,你要想在郵市內部來鼓吹量大垃圾票,拉高虛價,讓郵人為你出貨做掩護,我可不干!因為這些量大垃圾票,一百年后也還是垃圾!我不想做郵市的罪人!如果將量小精品予以商業運作,我舉雙手贊成,不過得有個條件:這就是溢價不能超過2倍!因為這些量小精品票,2年后肯定不止這個價,一百年后可能成孤品!
對量大的打折垃圾票的運作,說白了,就是商業上的傾銷和郵市上的炒作,最終的結果是,石頭還是石頭,億萬年之后才有可能成為玉,而那時的玉可能成無值之寶了
郵票的估值體系
世界上的一切物質的價格體系,都是建立在以“物以稀為貴” 為核心的價值基礎之上的,無論是在遠古時期,還是在近現代,更或將來,都無法背離它太遠和太久。這個論斷,真不知是否是筆者在此時此刻(公元2010年7月19日21時)歸納出的,還是先哲們創立的,反正道理應是這樣,而并非筆者人為夸大“物以稀為貴” 的作用和意義,看一看貨幣的產生和發展歷史,就知道,是一個以“物以稀為貴” 為物質價值軸心的演義過程,而一切物品的價值,無不是以貨幣的多少(價格)來體現它的價值。
收藏和投資郵品的朋友一定要堅信,收藏界公認的“物以稀為貴” 的價值體系原則是雷打不動的,是不可取代的!任何量大郵品的價值要想獲得市場認可,沒有幾十年上百年和幾代人的反復認證是不可能的。近些年,涌現的量大郵品的新概念和新的運作方式層出不窮,但沒有哪個能經受得住時間考驗。實際上,別說量大的郵品,就算是量小的郵品要想晉升為精品行列,并得到公認,不是誰能說了就算的易事。量大郵票到處都是,還在打折,很多人都拿量大郵票糊墻和做廁紙!其實,衡量郵票的價值標準,算是透明和把握的,但郵市上仍有拿“量大垃圾”來騙人的,更別說它是精品和珍郵了,印刷和題材以及防偽再好,只要量大,它永遠也成不了精品和珍郵。
不過,郵市估值體系再亂,但好歹有個千古流傳的“物以稀為貴”估值基礎,僅靠“時髦的題材”、“ 無效的消耗”、“ 熱點的需求”、“垃圾的再造” 等概念炒作,連行家都不知道怎么才能看準的東西,普通郵人又怎么知道弄得好清呢?此外,由于因題材、需求和產品票而產生的郵品價格上升,只是短期的價格波動,并非長期升值的源動力,所以,這些量大的熱點郵品到手之后,想要變現是很難的,價一回落,基本別想脫手。對于普通郵人來說,不管“題材如何時髦”、“ 消耗如何的大”、“需求如何的旺盛”,短時間靠概念崛起的郵品,肯定脫不了“炒作”的干系,而“炒作”就必然是擊鼓傳花的博傻游戲,風險極大。一切忽視“物以稀為貴” 的價值體系原則的任何郵品,其結果都會得不償失。作者:何金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