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牛郎織女》特種郵票于2010年8月16日發行。前面有篇文章《民間傳說——牛郎織女》特種郵票的原地在哪里?從各方面的文獻探討了其原地。
牛郎織女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是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作為成語可解釋為:牛郎織女為神話人物,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比喻分居兩地的夫妻。也泛指一對戀人。牛郎織女是我國最有名的一個民間傳說之一,是我國人民最早關于星的故事。南北朝時代任昉的《述異記》里有這么一段:“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云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現如今,幾個主要的集郵網站上有郵友紛紛發帖代辦相應原地郵品,一時間,這一題材的原地突然如雨后春筍般開遍祖國大地!原地之多,前所未有,蔚為壯觀!
中國情人節“七夕”牛郎織女發源第——山東沂源
在漢代,牛郎織女的愛情傳說已經在全國各地廣為流傳。漢武帝為解決都城長安的供水問題,開鑿昆明池,模仿牛郎織女二星宿隔著天河遙遙相對的情景,立牛郎、織女石雕。從此,傳說中的牛郎織女第一次有了具體形象。唐玄宗在宮中曾建一座高過百尺可容納數十人的乞巧樓。可見,七夕節的形成與歷代皇家的大力推介不無關系。 2008年6月7日,《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的通知》中,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和山西省晉中市和順縣申報的牛郎織女傳說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郵票發行時將啟用山東沂源牛郎〔臨〕郵戳。
山西和順是一個對“七夕文化”進行了較多演繹的地方。“牛郎溝”、“牛郎洞”、“天河池”、“牛郎廟”、“織女廟”、“南天門”、“金牛洞”、“老牛口”、“牛頭山”、“相思背”、“喜鵲山”等十余處地名與牛郎織女傳說情節相對應,當地也有著過七夕的風俗習慣。但是,牛郎乃一個貧農,過多的景觀及劇情,失去了民間傳說原生態衍變的合理性,帶著明顯后天演繹的成分。 2007年,全國首屆“牛郎織女傳說研討會”在沂源召開,來自海峽兩岸的30余位民俗、民間文學方面的著名學者,在沂源實地考察了牛郎織女的古跡和傳說后,對其歷史淵源、故事傳承與地方文化的關系展開了討論,一致認為:沂源是“牛郎織女”傳說的核心傳播地。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劉魁立先生向沂源縣政府授予了“中國民俗傳說之鄉——牛郎織女”牌匾。
關于牛郎織女傳說的起源地還有河南南陽和魯山、陜西長安、河北邢臺、湖北襄陽、湖北老河口、陜西興平等地都有牛郎織女的傳說源頭。
1、南陽也算其一。南陽有一“牛郎村”,正配這套郵票但可惜沒有設立郵局,新郵發行日將舉行首發式活動,會刻制多枚臨戳,還有地方印制的紀念封,具體情況不清。
2、太倉 陳有覺在1988年4月執筆寫出了《牛郎織女降生太倉的調查報告》。經其調查研究,雖然陜西長安有過牛郎織女的石像,但有正式史書記載為牛郎織女建廟的,似乎沒有。不過,南宋龔明之的《中吳紀聞》與宋代范成大的《吳郡志》上卻有關于太倉建有牛郎織女廟的文字記載。
3、陜西長安 2008年6月7日,《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的通知》中,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和山西省晉中市和順縣申報的牛郎織女傳說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4月西安市長安區斗門街辦的“牛郎織女傳說”項目,入選文化部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牛郎織女傳說第三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地。
牛郎織女傳說,發源于長安區斗門。牛郎織女本是銀河系的兩顆星辰,到西漢時逐漸演變為神話傳說。經過千百年流傳,形成了一個婦孺皆知、優美動人的民間故事,從而躋身于中國古代“四大愛情傳說”之列,在中華大地廣為流傳。唐德宗貞元14年,長安斗門群眾修“石婆廟”供奉織女,千百年來,香火不斷,吸引八方民眾前來祭祀,形成了規模盛大的廟會。
據《漢書武帝紀》記載,漢武帝元狩三年,漢武帝為討伐西南諸國,在長安斗門灃河東岸開鑿昆明池,訓練水軍,并在池畔東西兩側分別立牛郎、織女石像,隔河相望。昆明池兩畔的牛郎、織女石像被長安斗門群眾尊稱“石爺”、“石婆”。“石爺”即牛郎像高258厘米,右手置胸前,左手貼腹,身體呈跪狀,上身微微向左扭轉,大眼闊鼻,表情樸實憨厚;“石婆”織女像高228厘米,上身微微向右扭轉,作攏袖罷織的姿勢,表情憂郁,活現出被銀河阻隔、不得與牛郎團聚的相思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