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初,西歐各國也多采取由收信人交付郵資的辦法,郵資費按路程遠近而定,在信件上填明應付數目,由送信人照收。
不管是寄信人交付郵費,還是收信人交付郵費,總是比較麻煩,弊端也不小。
19世紀30年代,在英國某地曾發生一起拒付郵費的故事。
一輛郵政馬車在一個小村上停了下來。郵差手舉一封信,高喊收信人愛麗斯·布朗姑娘的名字。名叫布朗的姑娘跑了過來,接過信略微看了一下信封后就把信退還給了郵差。“對不起,因為我付不起郵費,請把信退回給寄信人吧!”
當時英國寄信的規矩是,郵資是由收信人一方付的。如果收信人不付郵資,信便退到寄信人處。
郵差見布朗姑娘本人在場,不肯付郵資,兩人便爭執起來。
這時,正好有位名叫羅蘭·希爾的人路過這里,他問清了情況,就代姑娘付了郵費,并把信遞給了姑娘。姑娘對希爾說:“謝謝您,我的確渴望收到這封信。因為它是我未婚夫湯姆寄來的啊!幾個月前他去倫敦找工作了。”接著她停了一下,說:“只是我們約定,在信封上注有‘+’號表示平安,畫有‘○’則表示已找到工作,并已湊足了結婚費用。因為這封信上已注明了記號,所以我就讓郵差把信退回去了事,這樣也可省掉一筆郵資!”
希爾是在郵局工作的,他就是后來主管英國郵政的官員。希爾既為這對青年男女的聰明智慧而感到高興,同時也感到當時郵政的收費制度不科學。于是希爾針對當時的郵政制度的弊端,在1857年寫出了《郵局改革——其重要性和實用性》一書,提出了預付郵費的辦法。他的具體設想就是用一張“憑證”貼在郵件上表示郵費已付。
1839年英國財政部采納了他的建議,編制了下一年度郵政預算,并經維多利亞女王批準公布。同年,希爾選擇了藝術家本杰明·柴偉頓的維多利亞女王肖像作郵票圖案。1840年5月6日,英國發行了世界上第一枚郵票——“一便士黑票”,總印量為6800萬枚,并于6月開始使用。從此,郵票表示交付郵資的辦法很快為世界各國采用,并各自發行了自己的郵票。
不過,1840年世界上第一枚郵票誕生之前,曾有過種種代替郵資的標簽、戳印和票證,它們可謂是郵票的前身。1651年,法國巴黎的市內郵政采用了一種名為“郵資付訖證”。它是一種向公眾出售的標簽,寄信人把它套在或貼在信封上,再把寄信日期寫上即可。郵局收寄信件以后,把信封上的標簽撕毀,使之不能再用。這種標簽完全可以說是郵票的前身。
當今世界,已發行大約20多萬種形形色色的郵票。郵票的印刷材料也不只限于紙張,有的國家用塑料、絲綢,有的甚至用金、銀、銅、鋁等金屬箔制作郵票。
郵票的出現大大推動了通信事業的發展,羅蘭·希爾由于發明了郵票對郵政改革作出了巨大貢獻,1854年被升任為英國郵政總局的高級秘書。1860年獲得爵士稱號,1879年在他去世前,被授于英國首都倫敦榮譽市民的稱號。
而郵票之父是誰呢?當然也就是羅蘭·希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