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是工業的糧食,煤礦工人是把光和熱送給人們的拓荒者,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發行了數十枚煤礦及礦工形象郵票,但我國的第一枚煤礦工人形象郵票是新中國成立前發行的。
這煤礦工人心想郵票于1946年在新疆伊塔阿解放區首先發行,是一枚區票。
伊塔阿是新疆西北部的伊寧、塔城、阿山(現在的阿勒泰)三個地區的簡稱。1944年秋,這三個地區的人民舉行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武裝起義,1945年1月在伊寧成立了革命臨時政府。這三個地區武裝斗爭不斷取得勝利,到1945年9月,三個地區全部街坊,使伊塔阿三個地區連成一片。1946年冬季,三個地區政府財政經濟廳發行了一套《勞動人民圖》郵票,全套4枚。其中,50元面值的郵票圖案為知識分子,100元面值的圖案為工農戰士,200元面值的為郵遞員,500元面值的為煤礦工人。煤礦工人形象郵票圖案是三個煤礦工人在井下工作面用手鎬挖煤、用鐵鍬攉煤,工人工作空間狹小、勞動的艱辛情景、工人手工作業的動感都歷歷在目,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煤礦繁重的勞動場景。這套郵票數煤礦工人這枚郵票設計得最逼真。
《勞動人民圖》郵票由伊犁日報社的努爾包沙闊夫設計,伊犁日報社印刷廠用凸版6號白道林紙印刷,4枚郵票均為藍紫色,無齒孔,無背膠。由于當時復雜的社會背景,郵票票面上無發行部門銘記,無貨幣單位。
這套郵票各枚全張均為20枚,郵票圖幅各不相同。知識分子郵票圖幅為19毫米×19毫米,工農戰士郵票圖幅是20毫米×15毫米,郵遞員郵票圖幅是17.5毫米×23毫米,煤礦工人郵票的圖幅為20毫米×17毫米。《勞動人民圖》郵票原計劃發行6枚,還有兩枚郵票已經制版,后因故為印制。這兩枚未發行的郵票是面值的300元的文化戰士圖和面值600元的17世紀維吾爾族詩人沙迪爾像。煤礦工人形象郵票全張(5枚×4枚)上第16枚郵票為子模倒排,與相鄰郵票構成對倒票。從郵票全張中即可看出左下角那枚郵票是倒印的。這套《勞動人民圖》郵票在三區內使用到1950年3月31日(也有說使用到4月的)。此套郵票現在已成為我國區票中的珍品,特別是版票已經成為珍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