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雖然在我國早已出現,但直到1912年12月14日,中華民國發行的《中華民國光復紀念》和《中華民國共和國紀念》兩套紀念郵票才第一次印上了“郵票”兩字,標志著“郵票”名稱在我國正式開始使用。
郵票在我國最早被稱作“人頭”或稱“老人頭”,也叫做“圖記紙”。為什么把郵票叫“人頭”呢?原來,世界上早期發行的郵票多以國家元首頭像為主圖。1840年發行的世界上第一枚“黑便士”郵票即以英國女皇維多利亞的側面頭像為主圖。
我國早期郵票多以“龍”為圖案,所以人們又把它叫做“龍頭”。郵票還被稱作“信票”、“信印”、“國印”等。1880年上海清心書館出版的《花圖新報》上有一篇文章就稱郵票為“信印”和“國印”。1885年,葛顯禮翻譯英國皇家郵政章程,曾將郵票譯為“信資圖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