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揚又到無錫來了。他是著名書畫家范曾的侄子,1955年生于香港,祖籍江蘇南通;1982年畢業于南京師范學院美術系,曾任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國家畫院山水畫研究室主任的他,昨天在錫參加“澄懷雅集”四人書畫聯展時自豪地說:“我是無錫的榮譽市民。”
“1995年發行的郵票《太湖》就是我畫的!”和記者談起無錫,范揚說:“后來蘇州、湖州這些城市對我都有意見:6枚郵票,加上小型張,號稱‘太湖’,可為什么5張畫的是無錫、1張是蘇州?!太湖邊的湖州人最生氣。他們不知道啊,因為我是無錫的榮譽市民呀!我這也是打造無錫的城市名片。現在無錫鹿頂山上就有我寫的抱柱聯。我挺喜歡無錫的,梅園、黿頭渚、寄暢園等我都去過。去年陽山桃花節我也來了……”
范揚太有個性了。他說:“石濤第一,我第二。如果我能活到80歲,我就是齊白石。”范揚認為,自信來自對自己功力的認可。他說:“50歲前,我東西融會,從根本上領會到了繪畫藝術的精華;50歲到了北京,貫通南北。只有中西、南北貫通的繪畫,才能呈現大氣象。我現在的功力,不在乎畫什么,筆墨功夫到了,就是畫個杯子也是好畫。我覺得要以真性情示人,不必多加筆墨掩飾。我練過顏真卿,后來喜歡鐘繇,作畫時線條上就顯得圓潤厚實。我母親是蒙古血統,我的血統里有野性,所以,我打破了江南文人的儒雅文弱,注入了強悍新鮮的精神力量。這些因素加起來,我能不優秀嗎?!”
范揚說,他真正開始畫畫是在文革期間,“小叔叔范曾回來,看到我一直在玩,就對我說:你要搞科學研究現在沒有這個條件,但是你畫畫,只要有一支筆一張紙,你就是和米開朗基羅、達芬奇有了同樣的條件。”這對他教育啟發很大。
范揚開始先畫素描。范曾給這個侄子講了一些基本的觀念,但不具體教。他用過一個精彩的比喻,來詮釋他對繪畫的理解,至今范揚還印象深刻。“他說:學畫要像獅子撲象一樣,撲上去的時候要全身心地投入,要把骨髓里的勁都用到爪子里面,才能抓住這個象。這個象,是形象,是心象。他給我的是精神上的鞭策,這是我們家族的精神。” 作者:林潔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