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昆山千燈人顧堅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帶的南曲原有腔調加以整理和改進,稱之為“昆山腔”,是為昆曲之雛形。昆曲屬南戲系統。它是我國古老的劇種,原名昆山腔,清朝以來被稱為“昆曲”。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和諧。該劇種于2001年5月1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稱號。
昆曲在我國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至今已有600多年。到明萬歷末年,昆曲經揚州傳入北京等地,躍居各腔之首。明末清初,昆曲又流傳到四川、廣東等地,發展成為全國性的劇種。在傳入各地后,衍變出了眾多的流派,成為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劇種。至清乾隆年間,昆曲的發展進入全盛時期,綿延至今,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傳統的戲曲形態。
在2010年6月12日“中國文化遺產日”之際,中國郵政推出了全球首套多媒體(視頻)郵票《昆曲》3枚,郵票圖案分別選取了昆曲發展階段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三個劇目《浣紗記》、《牡丹亭》和《長生殿》。通過專用視頻點讀筆,,人們不但能聽到清麗悠遠、婉轉纏綿的優美昆曲唱腔,而且能欣賞到美輪美奐的表演影像。視頻由江蘇省蘇州昆劇院提供。來源:潘訓梁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panxunl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