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郵愛好者幾乎都走過一條“從接觸郵票到喜愛郵票從而集郵的道路”。如今集郵者人數在不斷減少,尤其是青少年絕大多數不集郵,集郵面臨后繼無人,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普通大眾尤其是廣大的青少年接觸不到郵票是重要原因之一。接觸不到郵票,談何喜愛、收藏郵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郵局零售紀特郵票,郵票公司常年零售發行過的郵票,老百姓想集郵很方便,現在許多集郵愛好者、集郵家就是在那個時代走上集郵道路的。
要改變目前的現狀,首先郵局、郵票公司應該零售郵票(主管部門規定郵局應當零售新郵,但此項制度始終未落實或不完全落實),改變目前只供預訂者的局面,郵票預訂者是少數,是已集郵者,廣大老百姓尤其青少年雖然不訂郵,但不能說他們永遠不集郵,他們是潛在的或者說是未來的集郵者。我們應該創造條件,讓他們有機會接觸郵票,通過接觸而喜愛郵票,把潛在的集郵者變為現實的集郵者。郵局、郵票公司是老百姓接觸郵票最直接、最經常、最方便的地方。因此,充分發揮郵局、郵票公司的影響力和傳播、“感染”作用,最好的辦法就是公開銷售郵票。收藏源于喜愛,喜愛源于接觸。只有廣大的老百姓喜愛集郵,集郵事業才有了堅實基礎。
其次,集郵是一項文化活動,更是一項收藏活動,因此,交換、交流是集郵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北京東華門集郵公司門前自發形成的郵票交換場所,很使人留戀,每到休息日人們摩肩接踵,拾遺補缺,其樂融融,同時也吸引不少觀望者駐足觀看,他們當中也有不少人最終加人到集郵隊伍中來,客觀上促進了集郵的發展?,F在的形勢與過去不同了,自發的交換場所不會允許存在,因此,集郵組織的管理部門要為集郵者開設交流的場所。目前北京沒有這樣一個場所,而現有的郵幣卡市場是經營者生存的場所,沒有交流的條件和功能。
第三,是建好各級“集郵者之家”,以快樂集郵為宗旨,通過開展各項有益的活動,提高集郵的魅力,吸引更多的人走上集郵的道路。北京市朝陽區集郵協會2007年先后9次深入到學校、醫院、社區等基層進行巡回郵展,宣傳集郵文化,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當前全國集郵隊伍都在萎縮的情況下,朝陽區郵協的集郵隊伍不但不萎縮,而且還發展了一批新會員。事實證明,只要我們堅持這樣做了,集郵的影響就會越來越大,集郵的人就會越來越多,集郵事業就會持續深入地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