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可以從很多角度進行分類。從中國郵票的發行現狀看有二種分類是值得重視的:為使用發行和為收藏發行。
只所以要談論郵票的使用發行和收藏發行,實際上對郵票的使用、收藏和投資關系重大。從郵品增值的眾多案例中,可以總結出,使用郵票往往伴隨著自然的實寄消耗,其中大量涌現增值驚人的品種。金猴就是典型的不單為收藏而發行的郵票,二輪龍也是如此,至于藍軍郵、全國山河一片紅等等珍郵,當時無一不是為使用目的而發行的,它們發行時刻都沒有收藏功利。可以這么說,珍郵一定出自使用郵票。
而為收藏發行的郵票基本上沒有什么實寄,它不是郵政史的典型反映,它僅僅是代表著部分收藏的癖好。它的歷史價值尚不能完全確認。如果你用一塊玉做一方硯臺,它就沒有下墨的快感,有失制硯之道。郵票離開了實寄的使用功能,它能花俏到什么時候呢?
郵票要有郵味和郵趣。而它們必定建筑在符合郵寄過程性這個基石上。這就是金磚郵票沒有郵趣、絲綢郵票沒有郵趣、需要點讀筆的發聲郵票沒有郵趣的道理。它們離開了郵票藝術的本質。
讓我們返回郵票本初,體會它原本的藝術靈魂,得到郵寄過程性基礎上的集藏和投資快樂。來源: 《江南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