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假期后,見到那些封封片片格外親。
6月12日是中國文化遺產(chǎn)日,昆曲郵票選擇在這一天發(fā)行,因該有其目的吧。
昆曲這個古老的劇種從誕生至今也有600多年了,2001年被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命名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zhì)遺產(chǎn)代表作”。在欣賞京劇的時候偶爾也能欣賞到昆曲的唱腔,第一次聽昆曲也是30多年前的事情了,李少春的《野豬林》,不過那時年紀小,對傳統(tǒng)戲劇理解的不深,此后斷斷續(xù)續(xù)聽過《牡丹亭》。只是覺得那些唱腔宛轉(zhuǎn)悠揚,時而高亢,時而低婉,尤其是那種邊唱邊舞的形式很吸引人。如今將昆曲這一古老劇種搬上郵票,是中國戲曲百花園的一大幸事。
昆曲郵票選取了《牡丹亭》、《長生殿》、《浣紗記》三部戲曲,《牡丹亭》自不必說了,1984年曾發(fā)行過郵票一套4枚,小型張一枚,展現(xiàn)了閨塾、驚夢、寫真、婚走等四折。《牡丹亭》又稱《還魂記》,大劇作家湯顯祖的得意力作,描寫了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曲折愛情故事,郵票應(yīng)該出自驚夢一折;《長生殿》是清初洪升的作品,取材自白居易的長詩《長恨歌》和元代劇作家白樸的劇作《梧桐雨》,講的是唐玄宗和貴妃楊玉環(huán)之間的愛情故事,洪升也是因為在康熙母親喪期內(nèi)仍然觀看《長生殿》,被革職回鄉(xiāng),酒醉落水而亡。梅蘭芳先生的《貴妃醉酒》就是改編自《長生殿》。郵票出自“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的場景,那長生殿就是今天華清池哦;《浣紗記》出自明代梁辰魚的《吳越春秋》,吳越征戰(zhàn),范蠡用美人計最后打敗吳國后,攜西施泛舟而去,去過隱士生活。此后有關(guān)西施的故事都處于此。郵票應(yīng)該出自“泛舟”。一提及昆曲,《牡丹亭》、《長生殿》、《浣紗記》這三出戲是一定要提到的,因為這三出戲分別是元、明、清三個朝代的中國地方戲曲的代表。
一枚實寄封上除了欣賞郵票,那紀念郵戳也是不可缺少的,中國集郵總公司的紀念郵戳應(yīng)出自《牡丹亭》古本中的插圖,表現(xiàn)了杜麗娘與柳夢梅相會的場景;北京的郵戳也應(yīng)出自《牡丹亭》,但只表現(xiàn)了杜麗娘單人的形象;天津的紀念郵戳也選自了《牡丹亭》,濟南的紀念郵戳選用了《長生殿》,看沈陽的郵戳也應(yīng)該是《長生殿》,揚州有條“蘇唱街”,與中國戲曲有很深的淵源,河北的紀念郵戳出自臉譜比較抽象,相比之下,蘇州的紀念郵戳比較新穎,三枚打開的折扇形,對應(yīng)三枚郵票,很獨特。來源:聞鍾http://blog.sina.com.cn/space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