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海安,十幾年前采訪去過一回。近日友人贈我一套反映海安新風貌的郵票,讓我一睹這顆“江海明珠”的巨變。
在十二枚郵票中,最吸引我的是一枚“沿海交通樞紐”,畫面上縱橫交叉的立交勾勒出壯觀的場面。上世紀90年代,從上海前往海安,擺渡過長江,一路風塵要七八個小時的情景仿佛歷歷在目。如今隨著蘇通大橋和多條高速公路、國道和鐵路的貫穿,兩地間半天就可往返。不久的將來,當滬通鐵路、滬崇啟(東)等越江通道相繼建成后,兩地的時空還會進一步拉近。
海安是個傳統的農業縣。海安的家禽名噪一時,上世紀曾博得“百萬雄雞下江南”的美譽。至今上海市場每三顆雞蛋仍有一顆產自海安。而一枚“裝備制造基地”的郵票,則以現代化廠房組成的工業園區,反映了海安新世紀工業的崛起。江蘇紡織基地、亞洲最大超高壓變壓器生產基地、全國電梯零部件基地等相繼誕生,戴爾、西蒙公司、曉星集團等一批中外資企業的落戶,更為當地工業錦上添花。據友人介紹,上海也有一批企業把生產基地轉移到了這塊寶地上。楊浦區和海安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在產業轉移、科技合作、人才交流上深入合作。在海安的楊浦工業園中,已有十家滬企入園。
最值得一提的是海安作為“建筑之鄉”,也在郵票上凸現風采。通過郵票上一幢幢高樓大廈,我仿佛看到五萬海安建筑大軍正奮戰在大江南北,僅上海就有一萬五千海安人在常年施工。世博園內的英國館、愛爾蘭館及臺灣館都由海安的建筑企業承建,一個縣的建筑隊伍能在世界舞臺上大顯身手,令人稱道。海安從事建筑裝飾的農民工吃苦耐勞、心靈手巧,他們先后創出十八項“魯班獎”,去年就為海安帶來了五十億的收入呢。
海安人勤勞且智慧。以郵票作為家鄉“名片”,讓世人了解自己,體現出了他們的文化素養。我邊欣賞郵票的精美,邊祝賀海安的明天更美好。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朱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