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林元)聞訊張文光先生于2009年3月25日逝世的噩耗,我深感萬分悲痛,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回憶兩次家訪和幾次會面,他是一個可敬重的老前輩。他郵識淵博、謙虛大度、坦誠待人,育人不倦等諸多方面,得到廣州集郵者的贊譽,乃至中國郵壇的好評。他是我的好老師,我非常懷念他老人家。
張老生于1914年,1928年步入集郵生涯,是新光、甲戌郵票會、廣州中國郵學會(香港)等集郵組織的會員。1936年主辦廣東新會縣民眾教育館郵票展覽會。新中國成立后,他積極參加集郵活動,先后任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學術委員、會士等職,在廣東省集郵界頗有影響力。張老是我國著名的集郵家、郵學家,他從事集郵事業75年,對紅印花加蓋郵票、百城凸版版式、大東無水印郵票暗記、早期香港郵票等頗有研究。撰文150余篇,散播在各種郵刊上。2004年,在集郵家常增書的鼎力支持下,《張文光集郵文選》問世,同年10月1日祝賀張老90歲華誕時,在廣州舉行“文選”的首發式,受到廣泛的好評。
2004年—2006年期間,我住在廣州天河區帝景苑,經郵友介紹有幸參加廣州的集郵活動,從中拜會了張老,事后,由郵友馬國籌等引領,于2005年1月13日上午,來到廣州文德南路廠后街54號201室對張老進行第一次家訪,當時我們一行四人馬國籌、李良、周尚銘和我。我向張老請教了幾個問題,如農村的集郵前景,張老說:農村是個廣闊天地,順德縣集郵活動搞得很早很活躍,隨著農民生活富裕,農村有更多的文化需求,集郵會發展起來,將形成農村包圍城市之勢。可見張老對集郵形勢非常樂觀,充滿信心。在交談中張老說的是廣東語,當時我有些聽不懂,加上老人家耳背,郵友馬國籌當翻譯,幾次把老人家的話翻錯,“郵集”翻成“油水”,頓時引起大家的哄堂大笑。興趣與快樂油然而生,這叫做快樂集郵吧!
2006年9月19日,聞訊張老要過生日,我買了蛋糕和水果,約會郵友給張老祝壽。張老看到我第二次來家拜訪,看到我們他心情特別高興。吩咐老伴王瑾瑜給我們端茶、拿水果和點心,熱情款待我們。和他交談中知道他的郵集屢獲高獎,到印度、到臺灣舉行個人郵展,我們感到特別欣慰。我們讓張老題字“集郵重在研究”,他闡述了集郵事業重在“研究與有恒”五個字上下功夫,有了這個理念,集郵才能出成果。張老的一席話,使我們受益匪淺。這次家訪,我們每個人都送給張老一份郵品。因為張老視郵品如命,送他郵品比送金山都高興。當然,張老更慷慨更大度,他把自己珍藏的老壽星紀念封和明信片,還有他的文集送給我們,他忍著脊椎壓迫的疼痛,在送給我的紀念品上認認真真地簽下“何林元先生惠存并指正2005.1.13於羊城 張文光 王瑾瑜,時年九十一歲”的題款,并蓋上他的紅色印章。從中不難看出張老的謙虛,因為我是一個剛剛學習走路的集郵者,對我就如此這般的熱忱,我體會到這是厚愛,又是對我的鞭策。
張文光老師與我們永別了,他對集郵事業的貢獻,他的崇高品格,他的和藹可親的面容都留在我的鏡頭中,記在我的腦海里,我懷念他,要以宗師為榜樣,生命不息,集郵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