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郵票市場,“爆局行情”與“社會行情”是兩個相近而又不同的概念。十三年來,包括04年市場“井噴” 的所有行情,為什么都暫短而無后勁?事實證明都是不成熟的行情,可以說基本是小圈子內炒作的大小“爆局”,稱之為 “市場行情”?,F在,起兩個行情的時間都過去了,為啥還不起???是在醞釀超出市場炒作以外的成熟的行情,筆者創稱為 “社會行情”。這個行情不起則以,一旦啟動,必將形成穩步發展、勢不可擋的理性大行情,而且行情過后是繁榮。
這些年,每當出現影響行情走勢的大小“事件”,很多人都把責任“歸罪” 到當事者身上,這樣看待和處理問題并不是唯物論者。近來,隨著市場跌勢的出現,似乎呼之欲出的行情又化成泡影,惹起所有郵人的煩惱,怪郵政放貨、怪炒新、怪做空,還有怪鼓吹者的忽悠拉高出貨,等等。我認為這些都不是“抹殺”行情的關鍵所在,而是行情還不“成熟”的現實體現。在行情成長歷程中,有些輿論者盲目樂觀的認為“大行情某天就會來”,也有悲觀者認為“不會再有大行情”,兩個極端都令人“生畏”,筆者著實不能茍同,并立論幾點,供專家、同道、市場參與者們交流和參考。
一 國家不會贊同“爆局行情”
歷史證實,“爆局行情”中令人觸目心驚、社會大嫉,紙片能變黃金、變寶石,但爆局后是難復的一片狼藉。無論是原來的國家郵政和現在的中郵集團,都輕易不會再讓這種蠢事發生。我在年初查閱過中郵集團高層領導人去年的工作總結和今年的工作計劃,提到“大郵政”理念和加快發展郵務類業務,對集郵通篇只提到“穩步發展集郵業務”八個字,重點是“網點、窗口發展速遞物流業務增速和積極發展郵政金融業務” 。一怒之下,寫了個“指責” 帖子,提到“占總收入四分之一的臺柱集郵業務僅提了幾個字,郵政對集郵界和郵民的長年付出與貢獻忘本?!?還有更嚴厲的話感覺過火而沒公開。隨后又對60華誕錯品的出現而發泄,提出了“以錯圈錢多伎倆”、“火燒中郵不為過 ”等維護國家尊嚴的話題。
冷下來立足多種角度想,中國“大郵政”的家也確實難當,是所有公益事業中的老大難,不然也不會在中國改革開放30年后,才完成政企剝離的第一步改革?,F在的中郵集團總公司是純企業性質,要立足長期發展永遠贏利,憑什么要郵民發財?憑什么要郵市爆局?又憑什么要把市場再次“搞亂”?說實在的,再來一次“爆局行情”后的狼藉可不是十幾年能恢復的,很可能在場的絕大多數郵民都會“倒下”和徹底離去,一、兩折的郵品將遍地都是,國家郵票資源將成為真正的“毒品垃圾”,“民間郵政”將淘汰國家郵政,中郵集團不說也會看到和感覺到危機迫在眉睫。
目前,集郵業務和集郵市場盡管不理順、不成熟,但眼下不是挺好么?對“爆局行情”,國家從穩定大局不允許出現;貪官“蛀蟲”要長久的維護自己的利益,也不愿暫短獲利而退出舞臺;多數收藏投資大眾和郵商同樣不愿再看到市場的冷若冰霜。一個“爆局行情”過后形成的“廢墟”場面 ,擺在眾多人面前,還會出現么?當然不排除局部或板塊爆局的可能,但這暫短的小爆不代表也不會傷及整體行情。 輿論者和郵民的選擇前提應是:丟掉“爆局行情”的幻想,立足“社會行情”的贏利和永久的維權!
二 勢不可擋的“社會行情”已經演繹
上述的“爆局行情”和將要闡述的“社會行情”雖然都指大行情,但兩者的性質是有原則的區別?!氨中星椤敝竷H在場內產生,來的快去的也快;“社會行情”來自收藏投資大眾,如同發育的嬰兒,看不見大、日有所長。“社會行情”在成熟過程中,即使有那么一點逆流、有幾個回轉的漩渦,也很正常,但都會順應波瀾壯闊的主流,不僅源遠流長,也會勢不可擋。
有人說,郵票是夕陽產品無發展,其實,從國情民情和收藏投資角度分析,僅是初露朝陽,遠景是一片艷陽天。作為鐵桿郵迷的筆者,歷經數次郵潮,自06年中期,又開始倡導大行情,盡管論述是說“理”的,且承認央視臺宣傳的“郵市是第二大投資市場”的滯后效應,但行情不往“理”上走,讓所有人無奈。這“結癥”的核心是宣傳不夠務實、不夠到位;郵票發行方的運作有誤;導致參與的人氣和信心不足,更缺乏“社會”上的人氣,因此不能形成“社會行情”。
形成“社會行情”,要吸引人氣,更要聚集人氣。炒作與賺錢效應,在某些方面和某個時期,能起到相當的吸引人氣作用,但要“適度”,當然這個“度”無人能把握和調控,只有靠市場自由運行、自行調控。靠炒作賺錢效應形成的人氣和行情,人氣不穩、行情短命,只會一次次的傷人,一次次的減員,這是歷史證實了的邏輯。其實,人氣的核心是“潮流意識”,形成“潮流意識”才能聚集更大、更廣、更堅實的人氣,這是“社會行情”的根基,要比單純圈內炒作的“市場行情”強百倍。
以往的輿論,盡管道出了“郵市遍地是黃金”,但效果不佳?,F在,走向“務實”,正在形成“社會行情”的人氣。從官方看,如近期中郵集團向國務院報批的系列改革方案;電話會議部署的推進郵市戰略工作;下撥20多億巨資收購郵票;要求全國各地300多家專賣店按期完成等等,使全社會看到國家的作為,相信郵票收藏投資的價值,從中增強了信心。
從民情看,人們對郵票特殊商品的屬性已經認可;適合各階層大眾參與投資的路子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郵市是經濟危機特殊的“避風港”、投資領域的超洼地,逐漸被現實印證;一批批高中檔老票精品被“白領”們高價吸納,“金猴”票創出了超97 三倍的驚人奇跡;“產品票”也大量走向社會普通家庭中。總之,今天的國策民意有了良好的結合,一場收藏投資郵品的“潮流意識”逐漸形成,“社會行情”已經開始演繹,這是任何逆流都無法阻擋和改變的趨向。
三 充分認清市場的屬性 走自己的路
今天的郵市,已從收藏消費為主轉化成一個資本運作為主的市場,郵票功能的屬性和收藏的屬性,也徹底轉變成商品的屬性,這一特殊商品的市場坐標,凸現了其它商品無法具有的特性,尤其在價格上,無論漲跌都會形成“自發演進”的慣性。所以,郵票商品的屬性特別,郵市的“市場屬性”更特別,認清其屬性的特別之處,才能利于順應市場,才能按照經濟規律辦事,才能能更好的生存和發展。
譬如,以往郵市“買漲不買落”、“買高不買低”的怪現象,都認為是順應了市場,其實,當你“進步”后會感覺到只是對了一部分,或者說只是做到了“跟風”、“跟莊”而已。如果自己弄明白了市場規律,就可以做出比“跟風”更好的選擇,回報無疑會更高。我們把握了市場不能“爆局”,但“社會行情”又不可阻擋的局勢,即使回跌和調整,都會敢于適時、擇品進入,這就是走自己的路,也是贏得順應市場規律的第一步。此時再動搖、疑慮、畏縮、觀望,無疑喪失最佳商機。已進入的“持籌”者,可以審視這些籌碼是否精良、前途大小、適時換籌,此際不宜空倉,更不能輕易出局,也可以不變應萬變。
要走好自己的路,結合當前市場特征,重點提出兩點參考意見:
首先,要正確對待“多”“空”輿論。 輿論者是為大眾服務的,盲目宣多、宣空是誤導;別有用心式的宣多、宣空是炒作。離開輿論服務的宗旨,懷有個人動機的輿論,既是一錘子“買賣” ,一旦失去信任,再沒法做“好人”。 對于被輿論者,首先要明確論壇言論自由,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對于不同意見也不能“攻擊謾罵”,要變成自己的知識財富,綜合吸收、全面判斷、冷靜抉擇。 在正確對待市場“多”“空”專業常識性輿論的同時,還應把握好推動“社會行情”的方向性輿論,達到輿論骨干和所有有能力的人,都為高舉集郵文化旗幟、倡導收藏投資意識的大輿論作出一份貢獻。
其次,掌握各路莊家大戶的運作手法。場內的各路(指各品)莊家大戶,炒作與短期效應居多,運作相對隱秘,如拉高出貨、砸盤低吸、再拉高出貨,達到盈利是目的。這種做法不能說不聰明,但在真正的大行情面前,僅能賺些炒作錢和差價,應該說是“小聰明”。經歷幾次大行情的人都會了解,一些東西真是賣出去就后悔,想再拿貨的底價比你賣出去的還高,如負債運作幾個回合下來無力換貸,部分人只能被淘汰出局。而獲利最大的是長期培養某些品種的“善莊大戶”(新型成分---郵商兼投資)和中長期的大小投資者。可以斷言,目前一些有價值的“量小”、“精品”、“正規”、“奇特”的板塊和其中的“各品”,很多都被控制,只是有的暴露有的沒暴露而已。了解這些,會明白怎樣“走自己的路”。
總之,過分期待大行情的人,往往對行情判斷有誤、言行容易失控,在現實面前,心靈也容易遭受創傷。而綜合客觀現實得出的結論,應該說是科學的,盡管有些人不承認也不愿面對,但事實終究是事實。
筆者在09年初,發帖《“大行情” 現實說》三部分,客觀的論證大行情必須具備的條件,也是挖掘條件、為郵人鼓氣。進入2010年的6月份的今天,行情的客觀條件有了“質”的變化,“世博”行情也正在催生“社會行情”這一根基,這根基既是回歸大眾收藏的“真諦”!這收藏“真諦”才是投資的依托,這投資依托將帶來中華民族集郵文化的長久繁榮和昌盛! (僅供交流探討)作者:老田 2010.06.09 于哈爾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