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1日為全國的少年兒童發行“兒童節”郵票已成為我國郵政部門的慣例,從2004年以來,隨著《司馬光砸缸》、《孔融讓梨》、《曹沖稱象》,及至今年6月1日《文彥博灌水浮球》郵票的發行,“兒童益智故事”也已形成系列。然而,《文彥博灌水浮球》剛剛面市,無論郵票還是小本票便跌入面值以下,在《行書》、《世博會開幕》、《旅游旅行大會》等大行其道的2010年新郵面前黯然失色,不禁讓人聯想起近些年“兒童節”郵票的尷尬處境。問題出在哪里?如何才能使“兒童節”郵票“起死回生”呢?這倒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話題。
越來越美卻乏人問津
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所發行的一系列“兒童節”郵票,我們可以欣慰地發現,無論從選題還是從表現形式、設計手法來說,都有著明顯的進步:首先是選題更為廣泛,逐漸打破了表現當代兒童幸福生活的窠臼,涉及到了更廣闊的范圍和更久遠的年代;其次是形式有所創新,如2009年的《祝福祖國》就采用了不干膠小本票的形式;而最明顯的一點就是設計越來越精致,畫面美感越來越強烈,以《文彥博灌水浮球》為例,無疑就是一幅清新脫俗的古代“嬰戲圖”,由民俗專家擔綱設計的這套郵票不僅還原了歷史上智慧兒童的故事,更讓大眾在方寸之間體會到了中國傳統繪畫技法的魅力。然而,與這種美感相比,“兒童節”郵票的市場表現卻是差強人意,近年來,除了《司馬光砸缸》由于小版發行量小而表現稍強之外,另幾套郵票都已淪落為“打折一族”,乏人問津。郵商們普遍反映,近年來“兒童節”郵票的銷售情況極不理想,是大家爭相拋出的“重點對象”,《文彥博灌水浮球》面市沒兩天價格便跌至面值的7折,《孔融讓梨》、《曹沖稱象》等也大致如此,這就是“兒童節”郵票市場現狀的真實寫照。
離孩子還有多遠?
自成系列又有著諸多的表現形式,為何“兒童節”郵票的市場反應卻總是不甚理想呢?這固然與郵市大氣候不景氣、新郵發行量始終居高不下有關,但同樣重要的另一因素則是“兒童節”郵票離孩子們太遠?,F代生活方式的轉變讓少年兒童有了更多娛樂的選擇,這本身就是對青少年集郵活動的巨大沖擊。而“兒童節”郵票的發行似乎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更像是為了成年人而發行,其宣傳與銷售離少年兒童甚遠。許多資深的集郵愛好者深情回憶起自己的孩童時代,那時候郵票都能在郵政窗口敞開供應,也經常會有郵政部門送蓋銷袋票到學校,花花綠綠的方寸世界真是有著極大的誘惑力,好多人的集郵生涯就是自此開始的。而現在的孩子背負著過于沉重的學習壓力,社會各界乃至家長似乎也沒有意識到集郵對愉悅孩子身心、陶冶孩子情操的重要作用,孩子們自然也就難以體會到集郵所能帶來的樂趣了。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兒童節”郵票的窘境恰恰反映的是一種現實生活?!皟和潯编]票的“遭遇”也在提醒我們家長,在為孩子歡度節日、購買禮物的時候,是不是也能考慮一下所費不多卻又頗有意義的“兒童節”郵票呢?
“投其所好”很關鍵
也有集郵愛好者認為,“兒童節”郵票固然是越來越美,選題也是越來越豐富,但總感到與現在孩子們的喜好有一定距離,比如孩子們所喜愛的動漫形象,就一直沒能在“兒童節”郵票上亮相。反觀國外郵政部門,早已順應潮流,推出了一大批孩子們耳熟能詳、喜聞樂見的動漫形象郵票,既滿足了少年兒童們的精神需求,又為郵政帶來了可觀的收益。由此可見,“投其所好”是“兒童節”郵票能否獲得發行成功的關鍵性因素之一,如果國內孩子們喜歡的“喜羊羊”、“灰太狼”等卡通形象也能走入方寸,相信也會使“兒童節”郵票有更強的吸引力和更好的銷售業績。因此,在對“兒童節”郵票進行選題評議時,郵政部門倒不妨征詢一下兒童問題專家和兒童用品開發商的意見。來源: 《江南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