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事論事,有感而發,當見到朋友們寄來的環境日的封封片片時,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在小城生活了40多年,第一個十年期間是少不更事,無憂無慮,只是那時的天很藍。我所生活的的小城被稱作“百泉之城”,大人們經常說在小城周圍,挖地半尺就能見到水,那時的小城周圍河汊縱橫,蘆花飄蕩,魚在水中游,人在水邊走,就是一座北方水鄉,在小城的東南盛產水稻,據說比天津小站米還好吃。第二個十年到了求學之年,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那時正是撥亂反正之時,也正是青年人追求上進熱衷讀書之時,但小城依然是那么的美,小城的人依舊是那么的純樸,老城護城河中的水雖已不是見底,但依然繞城流淌,街道兩旁的樹很粗壯,一個人抱不過來。第三個十年中改革開放的步子已經很大,到處是蒸蒸日上,護城河已經填平,古城墻也變成了商場、住宅樓,環路也在延長,百姓家中的井已經干涸,小城周圍的草甸不見了,清澈的泉水不見了,風吹蘆蕩花飄香的景象已經永遠留在記憶中。當第四個十年過去之后,小城的面貌早已不是記憶中的景象,座座高樓展新姿,條條道路寬又直,城市中跨京廣鐵路的地道橋由一座增至七座,城市面積擴大了5倍,走在小城的街道上,感覺有些城市的的感覺,但放眼四周,總覺得心中少了一些什么,少了水!正如沒有水的山缺少靈性一樣,城市沒有了水,就會缺少自然的生機。城市的管理者撥付巨款,疏通河道引水入河,增加城市公園的水域面積,搬遷污染的工廠,還藍天于城市,還綠水于城市。但記憶中的“百泉之城”永遠成為記憶了。
盡管已經付出許多努力,我們生存的環境還是不容樂觀,觀一點而知全貌,環境問題,尤其是人類的生存環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一個重點。環境問題也是全人類關注的重點,也許對去年哥本哈根全球氣候會議記憶猶新吧,現在是到了人類自救的時候了。
作為國家名片的郵票,歷來重視其宣傳功能,中國郵政發行過許多套與環境有關的郵票,1988年6月5日,我國發行了第1套環境保護郵票,畫面上手的圖形象征人類的巨大能力和人類避免空氣、水、土壤、聲污染所采取的各種措施,巨手擋住了這些污染。1992年6月5日為紀念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召開20周年,中國郵政在世界環境日發行第二套紀念郵票。2010年6月5日,中國郵政發行了第三套世界環境日郵票。圍繞著2010年的環境日,有許多紀念戳與之配合這些紀念戳有簡有繁,姿態各異,看過之后,還是比較欣賞濟南的紀念戳。來源:聞鍾http://blog.sina.com.cn/space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