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十屆全國最佳郵票評選期間,為配合頒獎大會,郵政部門發行特供郵品1枚。自2007年佳郵評選開始,已經有4枚特供郵品面世,但自特供郵品問世以來,郵人對其定位一直爭議不斷。
集郵者認為,新郵總有一個計劃、設計、公布和發行的過程,但特供郵品沒有列入發行計劃,也不見郵票目錄收入,其郵政屬性難以厘清。到底算不算正規郵票?如果不算,那標注的面值算什么?而且特供郵品具備郵資功能。特供郵品的歸類同樣讓集郵者無所適從,是個性化郵票還是加字小全張?似乎兩者都不是。
今年發行的特供郵品更讓集郵者頭疼不已。本來前3枚特供郵品發行時沒有正式公告,但今年的特供郵品卻由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發布了公告。公告稱:為配合第三十屆全國最佳郵票評選頒獎大會,采用2009-19《國家圖書館》特種郵票制作第三十屆全國最佳郵票評選紀念張1枚。
這就讓人百思不得其解了。據《中國集郵大辭典》(2009年版)解釋,紀念張是為紀念某個事件或人物而印制的一種形似小型張的印刷品,沒有面值和銘記,是一種紀念品。紀念張即使圖案再精美,樣式再像小型張,不過是一種收藏品而已。它與小型張的本質區別就在于沒有面值和銘記,當然也不具備郵資功能。
現在,公告將第三十屆佳郵評選特供郵品稱為“紀念張”,可能是參照了1980年開始印制的以生肖圖案為主圖的評選紀念張的稱謂。但此張非彼張,佳郵評選特供郵品有面值和銘記,具備郵資功能,與原來的評選紀念張有天壤之別。將兩者混為一談,不但無助于消除誤解,反而會引發集郵界對“紀念張”概念的懷疑,繼而帶來集郵者認知上的混亂。
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是郵資票品發行部門,《中國集郵大辭典》是集郵者必備的專業工具書,二者的權威性不容置疑,卻出現了解釋“不合拍”的怪現象。它是發行公告缺乏專業性,還是《中國集郵大辭典》的定義該與時俱進了?
集郵者建言,能否參照加字張形式,將佳郵評選特供郵品另行編號,形成一個獨立的郵票類別,給它一個正式“名分”。也應該收入郵票目錄,以正視聽。佳郵評選發行特供郵品,本來是錦上添花的好事,希望相關部門不要坐視誤解繼續蔓延,給以后的集郵者帶來困擾。(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 作者:劉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