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1月5日,國家郵政局發(fā)行1996-30T《天津民間彩塑》特種郵票1套4枚,其中第1枚為“和合二仙”。
蘇州寒山寺就因和合二仙而得名。寒山寺位于蘇州城西閶門外5公里外的楓橋鎮(zhèn),建于六朝時期的梁代天監(jiān)年間(公元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傳唐朝貞觀年間,天臺山名僧寒山和拾得在此住持而改名寒山寺。
和合二仙的故事古老而又感人。傳說唐朝初年,天臺山國清寺豐干禪師出門化緣途中撿到一個棄嬰,禪師不忍生靈路斃,就把他抱回哺養(yǎng)。因眾增不知其名,便按他的來歷取名“拾得”。
在國清寺附近的寒巖石穴內(nèi),住著一個同拾得年歲相仿的乞兒,眾增叫他“寒山”。
寒山和拾得結(jié)識后,情投意合,親如兄弟。寒山常進入寺廟找拾得一起去廟外游嬉,而抬得常把自己那一份齋飯盛在一個圓形的食盒中,帶到石穴內(nèi)與寒山分享。
花開花落,冬逝春來,轉(zhuǎn)眼寒山和拾得已經(jīng)長大,倆人卻依然蓬頭笑面,嘻嘻哈哈,不知憂愁和煩惱。直到有一天他們生活中出現(xiàn)了一位姑娘,而寒山和拾得又同時愛上她,倆人開始有了煩惱。
寒山?jīng)Q意割斷情絲,讓拾得同姑娘廝守一生,他悄悄離開了石穴,一個人到蘇州楓橋邊結(jié)廬修行。拾得先為寒山的突然失蹤困惑不已,等知道真相后大生感激,揣起食盒,一路循著寒山走過的路程化緣找到蘇州。這時寒山也聽說了抬得來尋找自己的消息,忙折一枝盛開的荷花,迎接于五里之外。
小別重逢,倆人歡喜逾常。寒山用荷葉給拾得撣塵,拾得捧上食盒,同他共享剛化來的飯菜,說說笑笑,很快又回到了無憂無慮的境界中。寒山手執(zhí)荷花,諧個“和”字;拾得拿個食盒,諧個“合”字,意寓和諧合好。
寒山與拾得倆人笑口常開、樂為大家排解禍難,后被民間奉為歡喜之神,將倆人的形像畫成瑞圖以示紀(jì)念。
寒山寺坐東朝西,占地約1.06萬平方米。大雄殿正中設(shè)須彌座,上供如來佛坐像,左右立阿難、迦葉脅持。兩側(cè)沿墻列坐鎏金鐵羅漢十八尊,神態(tài)各異,為明代成化年間所鑄。該寺曾多次毀于火災(zāi),現(xiàn)存殿宇多為清代重建,1954年初曾進行全面整修。1995年,建于寺后逾42米的五級四面樓閣式仿唐佛塔“普明寶塔”落成,成為楓橋景區(qū)的標(biāo)志性建筑。
寒山寺內(nèi)古跡甚多,至今仍保存著寒山和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書的碑文殘片等。尤其唐朝詩人張繼途經(jīng)楓橋,寫下了“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名句,從此詩韻鐘聲千古傳頌。如今每到新年,人們都要到寒山寺聆聽鐘聲,祈福平安。來源:澹臺湖畔人家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tantaihupanren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