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萬里長江上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拉開了建設帷幕。當時,我從家鄉廣東的一個小城來武漢讀書,得知大橋開工的消息后,就關注起它的施工進展。那時,我和同學經常站在教學大樓的樓頂眺望建造中的長江大橋。當打聽到大橋共有8個橋墩的情況后,我們過一段時間就上樓數一數大橋的橋墩,盼望著大橋早日通車。當年,我就讀學校的商店里常有大橋施工過程的照片出售,圖1是大橋合攏后的照片,記得購買的時間是1957年3月17日。
武漢長江大橋由蘇聯幫助建造,全長1670.4米,其中正橋長1155.5米,兩端引橋長514米,正橋是鐵路公路兩用的雙層鋼桁架梁橋,上層為公路橋,下層為雙線鐵路橋,橋身共有8墩9孔,每孔跨度為128米,橋下可通萬噸巨輪,終年航行無阻。8個橋墩除第7墩外,其它都采用“大型管柱鉆孔法”。這是由我國橋梁工作者首創的新型施工方法,凝聚了我國橋梁工作者的智慧。1957年10月15日,大橋以2年零1個月的工期建成通車,比原定施工計劃提前了近兩年。這不僅在我國是史無前例,即使是在工業發達的國家也很罕見。武漢長江大橋為新中國建橋史樹起了第一座里程碑。
據當時的《長江日報》報道:1957年10月15日,九點半鐘,落成通車典禮的前奏曲——橋頭音樂會開始了。聽吧!歌頌長江大橋、歌頌共產黨、歌頌毛主席、歌頌建橋的人們和歌頌中蘇友誼的嘹亮歌聲,響在長江的上空。整個城市都浸沉在濃厚的節日氣氛里。當第一列火車——北京—憑祥的直達快車徐徐通過大橋的時候,笑容滿面的司機把一束鮮花從機車上投給蘇聯專家西林。在典禮主席臺旁,湖北省省長張體學指著長江兩岸龜山、蛇山、鳳凰山和江邊的人群微笑著對西林說:“全中國人民和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都熱愛長江大橋。”西林說:“這是勞動人民能夠創造一切的表現。” 張體學說:“人人都在夸獎蘇聯專家崇高的國際主義精神。”西林笑了。
武漢長江大橋通車日,我和同學們起了大早,步行20多里,參加了慶祝大橋建成通車的游行。當天,學校內的郵政所出售武漢長江大橋通車紀念郵票(紀43)和明信片,我各買了1套。可惜當時不懂極限片的制作,窮學生為了節約,舍不得用紀念郵戳蓋銷面值8分(紀43—1)的紀念郵票,只買了面值1分的普通郵票貼在明信片的正面,蓋上通車紀念郵戳(直徑48mm)留作紀念,圖2即是我珍藏至今的這枚明信片。1992年10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35周年。我用1957年購買的《武漢長江大橋》郵票和明信片,補制了1枚“武漢長江大橋”極限明信片,彌補我當年的缺憾!
50多年來,歷經風雨滄桑的武漢長江大橋,巍然屹立在大江之上。它肩負著日漸增加的汽車、火車載荷,經受了無數次洪水、大風的洗禮,更承受了70多次碰撞事故的考驗,各種技術指標依然滿足安全運行的要求,足見其建造之精細、質量之上佳。武漢長江大橋是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個縮影。我愛武漢長江大橋!即使時過境遷,也無法改變我的武漢長江大橋情結。空閑時,我會翻看當年(1957年)在大橋下的留影和自己集藏的相關郵品,將一片與歲月記憶相伴的寄望情思了卻!
武漢長江大橋,有空我會再來看你!
(本文擬發《武漢郵苑》09年10期4版)作者:林猷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