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地”一詞,自80年代后期以來,在集郵界的使用率較高。原地封愛好者使用它,極限集郵者使用它,甚至不涉及原地封與極限片的郵友也使用它。那么,原地封愛好者、極限集郵者及一般集郵者所說的“原地”之間是不是完全相同?可以互相替代呢?看來,有必要認真探討一下。筆者認為:兩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首先,“原地”本來是原地封的專用名詞,它有特定的涵義。關于“原地”一詞的涵義,已有不少的敘述。按《中國集郵大辭典》的詮釋,“原地”是指“郵票的主題或主圖確認的事件發生地或實體所在地”。這里,“事件發生地”是指“重大事件發生地,人物誕生地、逝世地、活動地等”,多與紀念郵票有關;“實體所在地”是指名勝古跡、建設成就的所在地,動植物、礦物等的原產地、發現地、保護地等”,多與特種郵票有關。極限郵友在介紹制作的極限明信片時,往往會使用“原地”一詞。這種現象使郵友誤解兩者的“原地”是一個意思。在大多數的郵票中,這種“相同”的情況是存在的。這就是原地封愛好者的“原地”與極限集郵者的“原地”的聯系。而需要著重指出的,在極限明信片的三要素中,只有“郵戳”而沒有“原地”;極限集郵者只稱“蓋銷郵局”或“相關地點的郵戳”而不稱“原地郵局”或“原地郵戳”。極限集郵者廣泛使用“原地”一詞,筆者以為只是一種“借代”方式。 其次,原地集郵所要求的“原地”,相對來說嚴格得多。按照原地集郵的理論,許多郵票是沒有“原地”的。如生肖郵票、中國發行的外國題材(事物)郵票等。如欲制作原地封,則只能退而求其次,收集間接相關的相關封。而極限集郵相比之下要求則寬泛得多。如用生肖郵票制作極限片,可以選擇郵票的“首日戳”(即新郵紀念郵戳)來蓋銷。盡管許多極限郵友不喜歡這種極限片,但它是符合規則要求的。又如我國發行的外國題材郵票原地不在國內,一般不能制作原地封,但可以蓋銷我國的郵戳制成極限片。
再如,許多泛指題材的郵票,一般來說是不能制作主圖原地封的,卻可以按照明信片圖案的所在地選擇蓋銷郵票,制成極限片。也就是說,極限片的“郵戳”或“蓋銷郵局”在許多特定的情況下是規則“可以接受的”,這是極限片的特殊性,也是極限片與原地封的區別之處。還有一種情況,比如我國在香港回歸祖國之前發行的香港建筑物郵票,是不可以制作原地封的,也不可以制作極限片。但如果我國在香港舉辦郵展或在其他場合刻制了紀念郵戳,用這種紀念郵戳是可以制作極限片的(盡管可能主題不同或地點不一致),這又是規則“可以接受的”。 綜上所述,原地集郵的“原地”與極限集郵的“蓋銷郵局”本來是涵義不同的兩個集郵名詞,但兩者在許多情況下涵義是重疊的。如果用一個圓表示“原地封的‘原地’”,另一個圓表示“極限片的‘蓋銷郵局’”。那么,這兩個圓相交的重疊部分就是兩者的聯系。從邏輯關系上說,兩者是交叉關系。正因為兩者之間有這樣的關系,所以許多極限郵友就借用了“原地”一詞;許多原地封郵友也以為此“原地”就是彼“原地”了。筆者認為,在大家注意到了它們的聯系時,更要看到它們的區別。尤其是極限郵友,要多在它們的區別上做文章,注意制作許多沒有“原地”郵票的極限明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