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1月14日,清朝廷以光緒皇帝的名義頒布了最后一個《欽定憲法大綱》,不久,光緒便去世了。1909年2月26日,不滿3歲的小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登基即位,年號宣統。清郵傳部為了紀念這個日子,于1909年9月8日(宣統元年七月二十四日)發行了一套紀2“宣統紀念郵票”,全套枚數共三枚,面值分為二分、三分、七分三種。其郵票規格為:34毫米×26毫米,齒孔度數為:p14(14度),整張枚數為:100枚(10×10),版別為雕刻版,刷色為雙色套印。面值與刷色分別為:二分的綠與橘黃;三分的藍與橘黃;七分的紫與橘黃。印制數量分別為:二分的200萬枚,三分、七分的各100萬枚。郵票均以北京天壇祈年殿為圖案(郵票圖案是從圜丘望祈年殿。畫面下部的前景是圜丘的漢白玉欄桿。畫面中心祈年殿巍峨聳立在藍天白云下),兩旁各繪一龍為框。每枚郵票邊框上端兩角自右向左分別標有“貳分”“叁分”“柒分”漢字繁體字,表示面值;每枚郵票邊框下端兩角自右向左還分別標有“CENTSTWO”(二分)“CENTSTHREE”(三分)“CENTSSEVEN”(七分),表示面值,并且每枚郵票邊框下端中間都標有“2”“3”“7”阿拉伯數字,表示面值。此外,每枚郵票邊框兩旁還分別標有繁體漢字,即:右為“大清郵政”,左為“宣統元年”。整個郵票由圖文雙重元素構成,圖案以天壇為主圖,龍圖為邊飾。只有上文所述采用漢字,其他文學內容均為英文。除郵票面值采用大字英文,其他英文(上端邊框中間、下端邊框以外)字號相對較小,英文多于漢字。這套郵票自1909年9月8日(宣統元年七月二十四日)發行,于1910年10月(宣統二年八月二十八日)停售,1914年4月1日(民國三年)停用。其從發行至停售僅一年多,從發行至停用僅四年半多。
紀2“宣統紀念郵票”是由英國倫敦華德路公司印制的,采用了雕刻版雙色套印。這套郵票看上來是富麗堂皇的,圖案細巧精致,大有“黃金為磚玉為階”的味道,但在藝術上卻是粗俗不堪,尤其不能容忍的是,每枚郵票上均印有英文“倫敦華德路公司”的字樣。當時的郵政,為洋人所操縱,所以郵票上除中文之外,還加列英文,這是帝國主義者侵犯我國郵政的烙印。
紀2“宣統紀念郵票”是我國繼紀1“慈禧壽辰紀念郵票”(也稱“萬壽”郵票)之后的第二套紀念郵票,共印刷了100萬套,在集郵風氣大開的今天自然不能算多,但在那100年前,這100萬套郵票已大大超過需要。當時除各國在華郵商代表和一些投機分子買來囤積居奇以求牟利外,一般人買去不過當花紙片玩玩。所以,雖售出幾萬套,但今天舊票仍很難得。
1911年辛亥革命后,宣統皇帝頒布了退位詔書,這套登基郵票根據中華民國郵政總局命令,停止使用。不久就將未售出的余票以廉價賣給了倫敦拍賣公司,故此票在外國人和中國人手中都有不少新票,唯舊票少見。
此套郵票從印刷、藝術上等方面來看,雖然不如現在科技含量高的郵票精美,但是發行至今已經時隔長達100年之久,它是歷史的真實寫照,具有一定的史料和收藏價值。并且當時發行量也并不太大,今天已不多見,可以稱之為郵中之珍品了。
紀2“宣統紀念郵票”是研究我國早期暨清代后期郵政歷史與郵票發行的一份極其寶貴的資料,是難得的歷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