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千零一夜》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航海探險故事,講述了阿曼阿拔斯王朝時期的富翁辛巴達自巴士拉出發,駕著木船,游遍七海的奇遇,曾經到過中國的廣州。其實辛巴達并無其人,僅僅是個傳說故事,這個故事應當是基于阿拉伯水手在印度洋中航行的實際體驗,同時也受到了古希臘《荷馬史詩》、古印度《五卷書》和古波斯民間傳說的影響而形成的一個傳奇。
辛巴達的原型是阿曼著名的航海家艾布•歐貝德•卡賽姆。他到達中國的時間比馬可波羅早五百年,他從馬斯喀特航海來到中國廣州,并留下了文字記錄,被認為是目前可以找到的阿拉伯方面最早的有記載的到中國的旅行。馬斯喀特是阿曼與中國古代重要的貿易港口,廣州則是當時著名的國際商港,古代名為“刺桐 CANTON”。
1980年11月23日,阿曼人賽弗林為了驗證《一千零一夜》中辛伯達航海歷險的真實性,仿造一艘艾布•歐貝德•卡賽姆當年乘坐的沒有推進器的仿古木帆船,以他出發地點馬斯喀特海軍基地“蘇哈爾”命名,沿著他當年的海上絲綢之路航線,經過7個月的艱辛旅程,于1981年7月1日到達中國廣州,中國外交部、廣東省和廣州市在黃埔港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廣州市政府為此次航行還專門建立了一座紀念碑。蘇哈爾號完成使命后運回了阿曼,保存在阿曼首都馬斯喀特。
為了紀念這次航行,阿曼1981年11月23日發行“沿著辛巴達航海路線去中國”郵票4枚和小全張1枚。
4-1 馬斯喀特港
4-2 “蘇哈爾”號仿古木帆船
4-3 辛伯達航海路線圖:從馬斯喀特港到廣州港(古名“刺桐”)
4-4 1650年的馬斯喀特港
阿曼古時叫“馬干”。在蘇美爾語中,“馬干”意為“船的骨架”。馬干的船很受歡迎。公元8至15世紀是阿曼航海業的黃金時代。那時阿曼有不少造船中心,十分興盛。阿曼船只的傳統制作方法是:先從印度和非洲進口上好的柚木等制作船身,再用棕櫚樹干做桅桿,然后用椰子纖維將船的各個部分縫合起來,最后用動物脂肪填塞船板的縫隙。最絕的是,阿曼人造船從來不用圖紙,只憑眼睛和記憶。
后來,其他國家造船者開始使用鐵等金屬,為什么阿曼人不用?據說《一千零一夜》中有一則故事,說的是一艘用鐵釘組裝并加固的船駛過一座巨大的海下磁山時,鐵釘被磁力吸了出來,導致船體四分五裂,成了一堆飄浮的殘骸。這也是阿曼人不用鐵做船的一個重要原因。作者:玉山后人 文章來源:游郵的網絡天地